2009/4/7

北極厚冰層面積歷史新低

更新日期:2009/04/08 04:09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全球氣候暖化又出現一項有力證據:最新數據顯示,北極厚冰層的面積已降至歷史新低。專家警告,北極海大面積的冰層越來越薄,年代也越來越短,可能在10年內消失殆盡,成為引發全球擔憂的問題。
英國每日電訊報7日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數據顯示,今年冬天北極圈的海冰面積為585萬平方英里,雖比2006年的最低紀錄多出28.2萬平方英里,卻仍是歷來第5低紀錄,也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面積少了27.8萬平方英里。
照這速度10年內恐融光
北極一帶的海冰層也愈來愈薄,相較於1981年至2000年之間較厚冰層比例平均達到三成,如今北極圈一帶只有一成的海冰形成時間達到2年以上。換言之,結冰時間較短且較薄的海冰以往約占70%,今年卻已上升至90%,這意味北極圈海冰的面積可能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少。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科學家梅爾指出,過去20年全球暖化導致北極冰層大幅縮減,近6年來更持續創下歷來最低的6次紀錄。由於較薄的海冰可能在夏季融化,他估計北極海在2020至2040年會成為「無冰區」,這種情況甚至可能提前在2013年降臨。
北極圈新形成的海冰通常會在春夏時融化,若能存在2年以上,即可成為關鍵的厚冰層。但過去2年因氣候暖化,大都是新且薄的結冰,尤其是今年冬天,厚冰層面積更降至歷史新低,只有37萬8000平方英里,比去年減少43%,減少的厚冰層約相當於德州大小。
另一端的南極也存在地球暖化造成冰雪融化的問題。美國地質調查所上週公布南極海岸詳細地圖,也發現冰層逐漸縮小且消失,更首度顯示南極半島西端的沃迪(Wordie)冰架已整個消失。

2009/4/6

墾丁珊瑚礁劣化 人為汙水是禍首

墾丁珊瑚礁劣化 興大研究:人為污水是禍首
更新日期:2009/04/06 15:51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花費十年長期觀測台灣墾丁珊瑚礁生態系,並且建立起全球第一座「珊瑚礁中觀生態池」系統,發現墾丁珊瑚礁生態系持續劣化,部份海域甚至被大型藻類及海葵覆蓋而死亡,罪魁禍首主要是人為染水中的「營養鹽」。
林幸助教授指出,珊瑚礁必需生長在水質潔淨、營養鹽濃度低、鹽度穩定、水淺、陽光充足和溫度適中的嚴苛條件下,可惜受到墾丁過度開發的人為影響,以及每年400萬的觀光人次,污水大量排入墾丁海域,其中遊客聚集的南灣、萬里桐等海域,是珊瑚礁優養化最嚴重的地區。
由於野外調查只能觀測到珊瑚礁劣化的結果,卻無法看到過程和影響原因,於是在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樊同雲博士的協助之下,林幸助教授著手建置全球第一座的「珊瑚礁中觀生態池」系統,歷時一年,終於重建出20年前人為活動較少時的墾丁南灣珊瑚礁生態系,並藉由操作實驗找出造成珊瑚礁劣化的主要因素。
林幸助為了模擬受營養鹽污染的墾丁海域,以每平方公尺加入5.5毫莫耳營養鹽的速率進行實驗,結果發現122天後,松藻大量繁殖,完全包覆住珊瑚進而導致死亡。同時,原本和珊瑚和平共存的海葵,受到營養鹽的影響,激發競爭效應,開始利用觸手攻擊珊瑚,珊瑚的處境更顯擔憂。林幸助利用實驗,重現15年來,墾丁珊瑚礁生態系的劣化歷程,結果令人觸目驚心。
除了污水的排入,墾丁珊瑚的浩劫還不止如此,人類過度捕食可以抑制藻類和海葵過多生長的魚類,導致生態失衡,使得藻類和海葵的生長不受控制。
林幸助說,全球珊瑚礁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衰敗最迅速的時刻,而現階段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防止人為營養鹽的過量輸入,並且積極復育珊瑚礁和魚類。
中興大學表示,林幸助教授這項研究已獲國際海洋科學的頂尖期刊「湖泊學與海洋學」(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接受發表。

2009/4/2

全球暖化將令聖保羅淹水問題惡化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4/02 10:00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 1日專電)對每到夏天就經常遭受淹水之苦的聖保羅市民來說,實在很難想像比目前還壞的情況。但根據最新電腦模擬結果指出,全球暖化可能導致未來豪雨成災的問題加劇。
  巴西太空署(Inpe)與英格蘭瑞丁大學(Reading)合作,針對南美洲氣候變遷的影響進行模擬調查,結果指出,2070年至2100年南美大陸氣溫升高的預測,可能讓巴西東南部地區超過10厘米的下雨天數,每年再增加16天。
  巴西太空署氣象研究員馬連哥(Jose Marengo)說,平均一天之內下10厘米的雨水,屬極端氣象事件,若是發生在聖保羅這樣的大都市,十之八九會釀成水災
  過去40年來,因全球暖化令城市淹水問題日益惡化。據估計,聖保羅目前每年超過10厘米的下雨天數,已比歷年平均多出12天。再加上新的預測值,未來東南部每年下暴雨的天數預測可能長達1個月。
  研究小組的預測是假設南美洲大陸氣溫平均升高攝氏2度至3度。雖然只是初步模擬結果,足以讓各層級政府開始研究設立防治淹水的公共基礎架構。
 馬連哥和其他研究員使用英國政府氣象中心研發的南美洲氣候模式進行預測。他們交叉1960年以來在南美大陸觀測到的一系列氣象變化數據,包括很冷和很熱的夜晚天數,連下5天雨和連續幾天滴雨不下的天數等。
 研究小組的計畫是先試驗這組電腦模式能否真實反映所觀測到的氣象條件,然後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對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提出的兩種情況,預測南美洲未來的氣候:第一種情況是氣溫升高攝氏4度,第二種是升高2度至3度。
 總的來說,電腦模式算是通過測驗,但仍呈現少許問題。比方電腦指出,南美洲東南地區在過去40年,連續5天下雨的次數減少,但實際觀測的結果卻相反。
 研究小組現在將使用巴西電腦模式進行相同模擬調查,並交叉經濟數據,以預測每年多下12至30天豪雨,會減少多少工作時數,對經濟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980401

2009/3/29

台灣可望揭開灰面鵟鷹遷移路線

台灣4月底可望揭開灰面鵟鷹遷移路線全貌


更新日期:2009/03/29 13:52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9日電)農委會林務局表示,世界遷移鳥類研究對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仍不清楚,與中央研究院及台灣猛禽研究會合作的「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4月底將為世界揭開其遷移路線全貌。
林務局指出,世界遷移鳥類研究對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仍不清楚,數年前由日本率先進行灰面鵟鷹衛星追縱計畫,但因捉到是留滯在日本渡冬的族群,所以無法解開灰面鵟鷹的遷移路線全貌;台灣這次執行的計畫,有可能突破,揭開其神秘的遷疑路線全貌。
林務局說,灰面鵟鷹(Bustastur indicus)每年春、秋兩季過境台灣,通過數量約1萬5000至3萬5000隻,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同時也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林務局並說,灰面鵟鷹的遷移路線僅限亞洲地區東南部,夏季在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東北、朝鮮半島、俄羅斯烏蘇里江以東的南部,以及日本等地繁殖;秋季則向南遷徙至中國大陸華南、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洲、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渡冬,少數在日本石垣島渡冬。
林務局說明,去年灰面鵟鷹總過境數量達4萬3516隻,創下20年來新高;猛禽研究會理事長、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小如率領的研究團隊,去(2008)年10月在墾丁海角放飛3隻背著衛星發報器的灰面鵟鷹,其中一隻海角2號已順利回到台灣中部。
而海角2號是3隻鳥中遷移最短距離,最晚到菲律賓,卻最早北返的;去年10月12日於墾丁海角放飛,10月16日飛離墾丁,今年3月19日清晨飛離菲律賓,3月19日中午抵鵝鸞鼻,3月21日抵台灣中部,3月25日安全飛到浙江,計算飛越巴士海峽平均時速約43.5公里。
林務局預計,海角2號4月底前可返回繁殖地,屆時此計畫將為世界揭開灰面鵟鷹遷移路線全貌。
另最新位置也顯示,海角1號已在菲律賓馬尼拉附近,海角3號在菲律賓岷多洛島,2隻都繼續向北移動中,顯示已準備北返。980329

台灣海峽發現巨大海底沙漠

台灣海峽發現巨大海底沙漠
更新日期:2009/03/29 15:45
(中央社台北29日電)中國大陸科學家經實地考察並結合相關研究發現,台灣海峽海底存在總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蘊含數百兆立方公尺的巨大「海底沙漠」。
北京「京華時報」報導,廈門理工學院環境工程系石謙博士、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君元、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教授蔡愛智為主的研究小組,透過實地考察、觀察,發現位於台灣海峽中南部的台灣淺灘蘊藏豐富的沙資源。
中國「自然資源學報」3月號發表此一研究成果。
石謙表示,這片「海底沙漠」的沈積物由中細沙組成,其中含有數量較多的貝殼碎片、海灘岩以及玄武岩礫等。
石謙說,在水深30公尺以內的淺灘計算,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灘沙一直在巨大暴風浪和合成海流的作用下處於改造和運動狀態,淺灘上幾乎沒有或極少底棲生物,因此可稱為「海底沙漠」。
研究小組根據台灣淺灘的沙坡地貌、沈積物的分佈範圍,初步評估總沙量達數百億立方公尺。980329

2009/3/25

澎湖找尋古沉船計劃

找尋古沈船 臧振華:非常困難 需按部就班

中央廣播電台
更新日期:2009/03/25 19:36 林朝億


文建會4年前委託中研院探勘澎湖海域古沈船,但目前為止仍沒有進一步發現。不過,文建會主委黃碧端25日表示,台灣四面環海,文建會還是會持續支持這一個保存水下文物的工作;而這種探索文化的過程,本身也就是一項成果。
台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始於2005年澎湖馬公港疏浚時,疑似發現沈船文物。隨後文建會也委託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進行調查,並與法國馬賽水下考古中心簽署四年的合作行政協議。只不過勘查迄今,只有找到一些遺棄的古文物,而沒有發現古沈船。
不過,文建會也藉由這幾年找尋水下文物過程,於25日發表三項出版品,分別是「台法合作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及人才培訓成果專輯」、「澎湖馬公商港疑似沉船遺址調查評估報告」,及由法國授權出版的「沉没的寶藏—汶萊古沉船發掘調查實錄」紀錄影片。
雖然這次沒有找到沈船,但是,負責調查的臧振華認為,從歷史文獻來看,台灣的西南以及澎湖海域,應該還有可能找得到沈船。不過,由於台灣才剛開始找尋水下文物,他也說明這個過程的艱辛。臧振華說:『汪洋大海,海底撈針。你要去發現古代人在海底所沈埋的或淹沒的這些東西,需要按部就班的去調查。另外有時候也許偶爾會有漁民的發現。所以一方面是要靠漁民的發現,一方面要靠按部就班的調查,才可以發現。這不像陸上一樣,海洋非常的困難。』
而文建會也展現政府支持找尋水下文物的政策。主委黃碧端說,找不到沈船,她沒有失望,因為所有文化探索的本身就是成果。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立國,文建會也會繼續支持這樣的水下文物保存工作。

2009/3/23

台灣首座深層海水研發基地民國100年完工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9/03/24 10:35


設在台東縣知本地區的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台東支庫,已經正式開工,預定民國100年2月完工,預期在啟用後可成為我國首座深層海水研發基地,帶動海洋生技及高科技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 (張南雄報導)
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台東支庫基地面積6.46公頃,為全新設施,總建設經費新台幣8億5千多萬元。未來的工作重點在利用深層海水進行高經濟價值魚介類的育種、優質種苗與藻類的培育及高機能性水產養殖產品、健康美容生技產品及溫控精緻農業技術等的研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指出,為了保育重要水產生物的遺傳資源,維護遺傳歧異度,以利發展水產高科技產業,強化我國漁業及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依據種原的生物特性、育種目標以及種原庫基地的區域環境與特色進行各分庫規劃,並考量分散風險,遺傳基因備份保存的需要而分別設立澎湖、鹿港、東港及台東支庫。

2009/3/19

機器魚偵測水汙染

機器魚 偵測水污染新利器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3/20 04:09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由英國科學家研發的全球第一批全自動機器魚將首度釋放到大海中,成為對抗水污染的最新利器。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這五條機器魚是由英國埃塞克斯大學華裔教授胡霍勝和他的機器人小組研製,胡霍勝希望明年底之前將這批機器魚放入海中,預定從西班牙北部希洪港出海。如果成功出擊,該團隊希望全球各地的河川、湖泊與海洋都能使用這種機器魚來偵測污染。
華裔學者胡霍勝領軍研發
這種機器魚長五十公分、高十五公分、寬十二公分,大小和鱒魚相似,有特殊傳感控制器和導航能力,可以像真魚般自行游動,在水中穿梭自如,而且不會彼此相撞,未來裝上小型化學偵測器後,便可在水中尋找諸如漏油的港口船隻與海底輸油管等有潛在危險的污染源,並繪製出即時3D港口地圖,標示出化學污染物的種類與位置。
機器魚造價每條約兩萬英鎊(約台幣九十七萬六千元),游動速度約每秒一公尺,電池續航力約八小時。當它們回岸充電時,就可透過Wi-Fi無線網路科技傳輸在海中蒐集到的資料。
這項歷時三年的研究是「淺灘計畫」(Shoal Projet)之一環,由歐盟執委會出資五十萬英鎊贊助、英國獨立工程及風險管理顧問公司「BMT集團」協力配合,目標是利用先進的方法來偵測及減少水污染。



偵測海洋污染新工具 英國研發機器魚將放生
更新日期:2009/03/20 00:50 蔡和穎

(法新社倫敦19日電) 英國科學家今天宣布,一群能偵測水污染的機器魚即將從西班牙海岸送入海中。
機器魚身長約1.5公尺,外型類似鯉魚,魚身裝有污染源偵測器,可偵測海水中的燃油或化學物。
5隻身價2萬英鎊的機器魚將從西班牙北部海港城市希洪(Gijon)市送入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這是國際工程諮商公司BMT Group和英國艾塞克斯大學(Essex University)研究人員一項為期3年的共同計畫一部份。
  艾塞克斯大學教授胡火生(Huosheng Hu)表示:「我們希望能藉機器魚防範毒物污染海洋,因為如果污染源沒有測出,無可置疑地,污染將越來越嚴重。」(譯者:蔡和穎)

2009/3/12

北海岸、澎湖 爭取世界地質公園

2009-03-10 中國時報 【黃如萍/台北報導】

邁向世界級▲台灣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地質景觀,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北部沿岸海蝕地形、澎湖地區的玄武岩地形極具特色,被列為首波提報申請名單。圖為台北縣萬里鄉野柳海岸著名的女王頭奇岩。(本報資料照片/黃子明攝)  
雖然台灣位於兩大板塊的地震帶,卻也賦予世界難得一見的豐富多變海岸地形。國內外專家指出,北海岸野柳女王頭、燭台石等七處,以及澎湖群島的鯨魚洞、蓮花座、柱狀節理的玄武岩等十處獨樹一格的地景,都是國際上少見的多重地形同在一處的奇景,具有不可替代性。交通部已決定,以北海岸及澎湖兩處,申請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進行的地質公園資料庫已初步完成,四月底將召開首屆東亞地質公園國際研討會,正式向國外宣布台灣爭取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決心。  
林俊全去年邀請國外著名的大地學者及世界地質公園委員來台實地勘查,以了解台灣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可能性。經專家評估,確認北海岸及澎湖具有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林俊全指出,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北部海岸擁有火山和板塊擠壓傾斜的峽灣,加上台灣處於副熱帶季風帶,北部海岸冬、春兩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在侵蝕、風化及搬運等作用下,形成如蘑菇般的蕈狀石、豆腐似的豆腐岩,蜂巢式的蜂窩岩等各種渾然天成的奇怪岩石。野柳的燭台石、女王頭的蕈狀石、拱狀石及海蝕地形等特殊小地形景觀,更是世界少見的多種特殊地形集於一地;鼻頭角也有海階、海崖及海蝕平台等三種地形景觀,相當罕見;石門為全台灣最大的海拱;龜山等是台灣地區可以確定的活火山。  
林俊全說,北海岸有七處地質景點,具備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稀有性、不可替代性、獨特性及重要性。  另外,由玄武岩構成的澎湖群島有十個地質景點具備世界地質公園所需的稀有性、獨特性或不可替代性,被視為台灣爭取世界地質公園最具希望的景點。林俊全指出,國際上許多地區有玄武岩地形,但一大片多樣且獨特的玄武岩地形、且容易觀賞則並不多見,加上特有的海洋生態與文化,澎湖玄武岩地形非常特殊與稀有。桶盤嶼的蓮花座和粗大特殊的柱狀玄武岩、員貝嶼的北海岸玄武岩柱狀節理地景更是獨樹一格、小門嶼的鯨魚洞是澎湖最獨特的海岸地形之一、望安島有澎湖群島座早期的玄武岩、東吉嶼旁邊的鋤頭嶼和海崖地形雄偉獨特等,使澎湖有最深的海蝕洞景觀。觀光局長賴瑟珍表示,因政治因素及歷史地理先天條件,目前台灣沒有任一景點或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讓台灣在觀光與旅遊競爭力上的世界排名受限,推動世界地質公園認證,可向世界證明台灣的觀光實力。

2009/3/11

【論壇】變形島嶼 貪婪消蝕走味…

澎湖縣政府消費券大摸彩特別獎無人島「險礁嶼」島主日前揭曉,但卻傳出幸運男童和家屬無福消受。澎湖以島嶼贏得全國目光,堪稱最具創意。但每次看到險礁日漸消蝕的照片,心裡就是一陣痛。險礁位於白沙鄉北方,「吉貝沙尾」之南,原本形貌圓滿,是一座由白砂、貝殼和珊瑚碎屑構成的白色砂島,漂浮海面若隱若現,猶如仙境。島上藍頂小木屋「八釐米蔚藍」因拍攝偶像劇「原味的夏天」而聲名大噪。但自從風景區建一座碼頭後,整個島逐漸變形,北岸嚴重侵蝕,剩南半三角沙灘。事實上,到達險礁大多數的船艇和遊客至今還是喜歡往常的搶灘方式,由船上一躍到夏天海水清涼、軟綿綿的沙灘登岸,碼頭使用率不高。即便有碼頭需求,也應仿澳洲大堡礁「綠島」採棧橋的設計,在水陸之際挑空,讓沿岸漂沙自由運動,避免產生突堤效應,以維繫漂沙的平衡和海岸形貌。我們不解,當年險礁為什麼要建碼頭?難道沒有改善之設計,甚至認錯拆除的可能嗎?類似的「變形」案例比比皆是。雲嘉外海的外傘頂洲日據時代曾建燈塔,民國五十年代島上還住有千人,自成聚落,捕魚養蚵,猶如世外桃源。但數十餘年來沿岸大型連綿的人工結構物影響,使其面積大幅縮減,沙量銳減,同時每年以六、七十公尺的速度,向西南漂移,由雲林流浪到嘉義。如果有一天沙洲屏障頓失,加上全球暖化、海面上升的威脅,恐使東石、鰲股、布袋等低窪地區暴潮水患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最近調查顯示,外傘頂洲是極危物種「台灣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地之一,但居然還是已經­核發礦權或可供申請開採砂石的「礦區」。面對生態、環境和防災有諸多重要性的沙洲,以及寸寸消逝的國土,相關當局有否有效保護對策?開發與保育之間能否激發全新­的思維?台南七股海岸也見證了人工結構物對於沙岸平衡致命的衝擊。將軍漁港擴建的防波堤猶如龐然大物,加上青山漁港與下游連綿的突堤及消波塊,阻斷漂沙南下,使馬沙溝景色不再,防風林崩垮,沙丘幾近消失。縣府被迫以沙包緊急搶救,但效果可能有限;清理潟湖淤沙回填又可能擾動生態,不無顧慮。令人不禁要問:我們還需要不斷擴建漁港嗎?當年突兀、誇張的設計,有無改善餘地?台灣的島洲灘礁不斷變形消蝕,也反映了時空背景下人們思維的變遷。對於使用效率不高、產生負面效果的人工設施,可否減量、縮短,甚至拆除?式微漁港不一定只千篇一律地轉型為觀光遊憩,能否改作人工潟湖來復育珊瑚礁、海草床、魚苗和海洋生物?或透過社區營造,改作為學童浮潛游泳場所或社區經營的生態解說中心?還是視為國家共同資資產,由漁政轉隸其他機關,考慮發展其他較佳用途?島嶼被國際上視為人類重要的共同資產,攸關國家主權和諸多權益,但也面臨侵蝕與海面上升的嚴峻挑戰。島嶼變「形」,人則要變「心」,以一改過去的貪婪、無知或怠惰。從永續的角度,將來人與海應有何種對待關係,島嶼應該有何積極的保護政策,甚或形塑一種海洋與島嶼的新論述與新倫理,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審慎負責地研議「島嶼保育」和「海岸再造」緊迫的新挑戰。※本文原載於2009年3月4日聯合報。

3浬海域禁機動船 蘭嶼人不服飛魚季登場

漁業署公告一視同仁 東縣議員江多利:繼續爭取 鄉民:海洋民族不會破壞海洋生態
【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
台東縣離島蘭嶼「飛魚季」在各村陸續展開,台東縣政府公告,即日起至7月31日止,10噸以上漁船禁止在6浬內海域捕飛魚,防止宜蘭、屏東等地漁船大量捕飛魚而影響蘭嶼飛魚文化及漁民生計。但漁業署也禁止蘭嶼機動船筏在3浬內作業,令蘭嶼漁民深感失望。
前幾年有恆春籍漁船常到蘭嶼周邊海域捕飛魚,因恆春漁船工具先進,漁獲量大,影響蘭嶼人划拼板舟捕魚作業,雙方甚至爆發海上衝突。台東縣府協調多次,也數次更改法令公告。
去年起,台東縣農業處漁業科公告每年2月1日至7月31日,除無動力漁船筏外,其他船筏禁止於蘭嶼沿岸3浬海域內捕魚。另外,10噸以上漁船禁止於6浬內捕飛魚,10噸以下漁船捕飛魚時不得使用水上摩托車等高速水上載具驅趕飛魚。
台東縣議員江多利曾建議漁業法應尊重民意及原住民傳統文化,尤其蘭嶼人對捕捉飛魚深具保育觀念,絕不會像外來漁船般趕盡殺絕,要求縣府向漁業署增補「蘭嶼沿岸3浬內海域禁機動漁船筏,但不包括蘭嶼機動漁船筏」規定。但漁業署認為漁業法令應對漁民一視同仁,「此例不可開」,否則在管理上會有問題。
江多利昨天說:「我們不會放棄,還是會繼續爭取。」他說,政府鼓勵文化再造,卻不支持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蘭嶼人只好自力救濟。
蘭嶼人謝福金說,蘭嶼周邊海域是雅美族人傳統漁獵海域,現在族人受限法令,「讓人很不服氣」。施姓鄉民說:「蘭嶼人不該受限3浬內什麼船可以用或不可以用,我們是海洋民族,最了解海洋也最愛海洋,絕對不會破壞海洋生態,破壞的反而是那些立法官員和外來漁船!」甚至有年輕鄉民表示,「我們不管法令規定,會自己做自己的!」
【2009-03-10/聯合報/C2版/屏東台東綜合新聞】

飛魚季不能下海打魚 老祖宗規範保育生態

摘錄自2009年3月10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蘭嶼「飛魚季」期間,當地人深海漁獵活動必須停止,祖先流傳下海打魚會招來惡運,從現代眼光來看,是保育深海生態,提供海洋底棲魚、珊瑚礁魚類周期性的休息。
依傳統習俗,蘭嶼飛魚季期間,男性族人不能再拿魚槍、魚網到海底漁獵,只能划拼板舟、搭船出海捕鬼頭刀、飛魚等洄游性魚類,船上也不能放鉛塊等物品釣深海魚。蘭嶼耆老謝紅顏說,這是祖先流傳後代的規定,至今年輕一輩的子孫也不敢破壞,否則會引來惡運降臨。
不過,從現代海洋保育眼光來看,蘭嶼人在飛魚季之外,有長達8個月時間能下海捕魚或出船潛水捕魚,許多珊瑚礁魚類、貝類成為重要漁獲指標,蘭嶼祖先的規範,正好給這些海底生物一個喘息的時間。蘭嶼人謝福金說:「也許祖先的規定有這個意涵,只是以惡運來恐嚇年輕人。」

禁漁5年 富山海域活跳跳復育率200% 原本死氣沉沉 如今魚蝦成群

【記者李蕙君、宋耀光/連線報導】

保育與傳統文化的拉扯,孰重孰輕,難道無法取得平衡點?
「哇!好多漂亮的魚!」、「那是被國際列為保育貝類的硨磲貝耶!」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海域由當地人向縣政府爭取列為禁漁區近5年,原本死氣沉沉的海底,如今魚蝦成群,繞著美麗的珊瑚群聚,讓入海探索的遊客及潛水人驚喜萬分。
富山海域生態十餘年前遭破壞殆盡,台東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委員陳志和說,當時東海岸杉原與富山礁岩區海域常有不法人士毒魚、電魚,甚至鑿取珊瑚,生態面臨浩劫,漢人發起禁漁,卻引起當地阿美族居民不滿,認為海域自古以來就是阿美族的漁獵場所,族人有權使用,阿美族人認為傳統領域被侵犯群起抗議;多次開協調會卻不歡而散。
漢人、原住民雙方協調多年,達成協定,只要逢阿美族祭典,禁漁區可開放3天,但族人不得以非法方式捕魚。陳志和說,民國94年縣府公告富山海域為禁漁區,海域內的魚量至今復育率高達200%,「美麗的珊瑚礁魚都回來了」,阿美族人在祭典漁獵時發現,漁獲量增加,「看見海洋生機時,文化衝突已在無形中化解」陳志和感慨「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富山已發展出海洋生態導覽產業,成為海洋保育示範區,也是全國少見民間自發保育海域有成的地區。如今臨近的富岡社區也在爭取劃設「伽路蘭禁漁區」,居民與原住民發生對立的情形重演,雙方仍在協調中。
在台東,漁業文化保存也發生與海洋保育對立的情形。去年綠島原有8名漁民向縣府申請在石朗保護區捕小丁香魚作為釣鰹魚的釣餌,縣府認為,這8名漁民是全台僅存以鰹竿釣法捕鰹魚的漁民,平均年齡已68歲,最老者83歲,考量老漁民生計,且鰹竿釣即將失傳,同意試辦開放捕丁香一年,卻引來環保人士反對。
環保人士指丁香網目細小,所有魚類將被捕殺殆盡,以丁香魚為食的魚類也恐滅絕,縣府與漁民及環保人士研議後,收回成命,再次禁止在石朗保護區捕魚。
「在文化與海洋資源間作抉擇,是頗為無奈的事」,保育人士說,文化可隨環境改變,但生態遭浩劫就難再復原。「沒有好的居住地人類將滅亡,文化也無法依存」,這是許多人堅持生態保育的主因。
【2009-03-11/聯合報/C1版/屏東台東.教育】

基隆和平島保育觀光兩難 未列入保留區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3/12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和平島公園有特殊地質景觀,市府一度考慮列為自然地景保留區保護,不過,一旦登錄自然地景保留區將受到嚴格限制,一般民眾和觀光客無法進入,不見得有利才作罷。
據指出,前陣子和平島污水處理場施工,工人將消波塊堆置在和平島公園著名的豆腐岩上,令地方文史工作者扼腕,市府也一度考慮要列入自然地景,加以保護。
不過一旦列入自然地點,限制相當嚴格,除了學術研究或經申請核准,一般人和觀光客都沒法靠近,雖然地質景觀可以維護的好一點,卻無法達到觀光與教育意義。
除了和平島公園,基隆河暖江橋段也有數量相當多的壺穴。
基隆社區大學曾經要求登錄為自然地景,經水利署協調,也是擔心一旦登錄為自然地景,民眾或學生無法親近觀察教學,市府答應在暖江橋改建時,設計景觀步道與景觀台等設施,方便民眾觀察壺穴,兼具休閒與保育功能。

2009/3/10

海洋溫度 兩萬年升3度

更新日期:2009/03/10 17:35

地球暖化造成海洋溫度上升,但是上升幅度有多少?海洋大學教授陳明德和國際研究團隊,針對兩萬年前全球冰期海洋古溫度變化與現代氣候的比較研究,現在海洋溫度比當時高出1到3度,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比當時高出60ppm,未來將可根據這樣公式,準確預估地表溫度增加的程度。(陳映竹報導)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曾經提出警告,全球溫度如果超過攝氏2度,到了2050年,至少有20億人缺水,30%的世界物種滅絕。如果依照現在的廢氣排放水平,全球溫度在2100年上升6度。
為釐清二氧化碳在全球暖化扮演的角色,海洋大學教授陳明德與國際「多重指標方法重建冰期表層海洋(MARGO)」研究團隊,自2002年起針對全球冰期海洋古溫度變化與現代氣候的比較研究。
研究團隊發現,現在海洋溫度比當時高出1到3度,而現在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較當時高出60ppm左右。「這個關係可以繼續推演,外差到未來如果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海洋溫度上升的幅度。」
這項項研究已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陳明德表示,未來還將繼續針對西太平洋的古海洋進行研究。

2009/3/9

聯合國報告:捕魚業應為氣候變遷做更大努力







更新日期:2009/03/03 00:05 F07賴秀如

(法新社羅馬2日電) 聯合國今天公布研究報告指出,捕魚產業應設法解決存在已久過度撈捕問題,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做出更大的努力。

 「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概況」 (The State of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tlure)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漁業應更進一步落實負責任的撈補規範;並且呼籲採行新策略,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全球氣候變遷已改變鹹水魚和淡水魚類的分布態勢。棲息較暖洋帶的魚類被迫朝向極地遷徒,造成棲所規模和產能的改變。」

 報告並且指出,「氣候變遷也影響生物成長的季節性,改變海洋和淡水食物網,為魚類資源帶來不可預期的後果。」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柯克蘭(Kevern Cochrane)說,現在必須盡快採取行動,協助漁撈業強化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

 這項出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指出,問題關鍵仍在於過度捕撈,並且警告那些大量依賴捕魚業的國家,如果漁源日益枯竭,問題會很嚴重。

 報告指出,全球拖網漁業規模日趨龐大,及撈捕科技愈來愈發達,才使得過度捕撈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FAO所掌握的全球商業漁獲存量,已有19%受到各種程度的影響。

 FAO說,過度撈捕最嚴重的地區是東北大西洋,西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

 FAO同時批評捕魚業未能盡力規範拖曳網捕魚業者和捕鯊業者,也未盡力處理非法捕撈。FAO說,過去業者在這些方面的進展「非常有限」。(譯者:賴秀如)

2009/3/8

台北港開港

更新日期:2009/03/09
中時電子報 黃如萍/台北報導

國內第一個採用BOT興建的國際商港─台北貨櫃儲運中心九日將舉辦啟用典禮,未來大台北區進出口貨物從台北港運送,少了高雄台北間陸路運送,貨物進出口可縮短一至兩天,一年省下的貨櫃運輸支出高達六、七十億元。
占有地理優勢的台北港,來勢洶洶,鄰近的基隆港首受衝擊,連南部的高雄港也備受威脅,因金融海嘯、大陸及亞洲各商港的威脅,國內各商港的營運量排名已節節下滑,台北港再來瓜分貨源,國內各商港已經「挫咧等」。
交通部表示,台北港將定位為遠洋航線及兩岸直航港口,其他四個國際商港也將積極轉型,擴增營業範圍,擴大台灣海運市場,例如基隆港就積極爭取郵輪海運客運旅次。台北港貨櫃儲運中心今日將連同港區聯外道路台六十四線八里新店線五股段、台六十一線西濱林口段一併辦理通車典禮,展現台北港完善的海陸運輸網路。
台北港由長榮(持股50%)、萬海(持股40%)及陽明海運(持股10%)等三家業者投資兩百零三億一千五百萬元,採BOT方式興建七座碼頭,初期完成兩座,長榮及萬海航運日前已先後試航。20090309_2569737_0.jpgleft -->

2009/2/26

魩鱙漁業總量管制 合理利用魩鱙資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今(22)日表示,針對外界質疑政府大幅放寬魩鱙漁業採捕總量乙事,說明經該署所委託科學研究資料顯示,魩鱙的生命週期短,沒有利用仍然會自然死亡,如能透過妥適的管理,仍可合理永續利用。該署於97年邀產官學界多次開會研商後,達成維持該漁業之一定規模,並為適度利用漁業資源,應在管理的架構,續予經營魩鱙漁業之共識。為此,該署根據各項評估,訂定98年總容許漁獲量為3,021噸,並無所謂放寬魩鱙漁業採捕總量之情事。  漁業署進一步表示,魩鱙漁業係台灣重要家計型沿岸漁業之一,為具地方特色之傳統性產業,為維繫地方經濟之初級生產活動,有必要維持該漁業之一定規模,經多次透過產官學及大眾討論認為,應以「合理利用及有效管理」取代全面禁止。該署為合理利用該資源,擬定新的管理策略,搭配採取嚴格的管理措施及科學調查計畫,以兼顧漁民生計及維持生態平衡。新公布的管理措施,已考量各地域之海洋流況及漁業生態,期使資源有效利用及管理,與環境保護達成平衡關係。  漁業署指出,日本亦以此漁業發展地方特色,該署為加強管理,依現行規定,經營魩鱙漁業申請對象限前經主管機關核准有案之漁筏或未滿50噸之漁船,核准期間每次以1年為限;每年總容許漁獲量由農委會依據資源水準及管理狀況另行公告;作業漁場至少要距岸五百公尺以外之沿岸海域,不得跨越縣市作業,並擇定每年5月1日至9月15日之連續3個月為禁漁期;另規範船長出海作業時應填報漁撈日誌,業者更應籌組產銷班或等同於產銷班功能之自律管理組織,並訂定自律公約,對於違反規定者,訂有罰則及取消兼營許可機制。  漁業署最後表示,兼顧資源永續及產業需求,對於兼營魩鱙漁業業者所填報之漁撈日誌,該署已派專人加強漁船進港之管控與查核,以避免漁民不實填報或超出總容許漁獲量;另該署並持續委託專家學者分析漁撈日誌等資料,以有效掌握魩鱙漁業資源,倘經分析結果發現資源有減少之疑慮,即加強管理強度。對於各縣市政府所訂定之禁漁區及禁漁期,協調海巡署加強巡護,以維持作業秩序。對於經科學研究認定有直接嚴重影響魩鱙資源之漁具、漁法,即予以禁止,以達到魩鱙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    聯絡人:漁業署陳副署長添壽    電 話:07-8239603、02-33436060     手 機:0935740248

2009/2/18

美國計畫在台海進行震爆實驗 白海豚生存受到威脅

2009/02/05 苦勞報導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4863
美國計畫在台海進行震爆實驗 白海豚生存受到威脅郭安家苦勞網特約記者大約一年半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組織L-DEO(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計劃在台灣、日本、中國經濟海域進行海底震測。該公司委託的環評顧問公司主動聯絡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學會理事長文魯彬,雙方通信,充分得知中華白海豚在台海存在,海底震爆將影響生態。怎知,美方失聯,資訊未達高層,不久就公佈2009年3月21日至7月14日進行實驗。文魯彬說:「他們大概發現,如果我們揭露太多、寫太多,美國政府就不允許。」眼看美國政府將於2月5日決定是否准許地震實驗,著急的搶救媽祖魚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學會、綠黨於2月4日開記者會揭露。綠黨秘書長潘翰聲無奈說,白海豚過去受到的威脅有軍事砲彈演習、台塑離島工業區開發、湖山水庫開發,今天則是跨國問題;海底地質探測目的可能是為了地震研究,但所用技術為空氣槍陣(airguns)威力為265db,威力僅次於核爆(>300db)跟海軍船震試驗(250~300db)。「用白話講就是海底放鞭炮,像在海底打演習;沒人會告訴中華白海豚,環境預警原則是非常重要。」潘翰聲說。海底聲震並非空氣音震越遠越低,且聲音衝擊非一加一等於二,反而會有加乘效果,過去,國際保護鯨豚運動也在批判美國軍事行為,如2000年美國海軍於巴拿馬海域中頻聲納測試造成大量啄鯨擱淺死亡。這項實驗標記T4、T5、T6的水爆線橫貫台海漁區,根據L-DEO環評報告可能造成5到6萬頭鯨豚騷擾。然而,美方環評書寫「符合美國政府少數的定義」,在MMPA(海洋哺乳類保育區規定)列為B級騷擾(可能造成生物行為變化,但不會永久性傷害)。 美國海底實驗震爆圖而美方環評沒有記載白海豚,自然也無保育專家監督實驗,潘翰聲說:「現在是要讓白海豚數量回升,即使死一隻都會對族群影響。」文魯彬則說:「不是說不能做測試,而是要有充分的評估、替代方法。」其實,白海豚在台灣是個高度政治敏感的生物,文魯彬說,「牠們勢必影響開發案,我當環評委員時候,台灣政府、環保署、科學家、開發單位都否認西海岸有白海豚,學術圈也不願意講這問題;我在環保署被打那一次,本來要放證據影片,可是他們說這是外國派來的,無法證明是台灣。」白海豚棲地範圍是印度、印尼、南非、澳洲海域,在中國珠海口不到一百隻,被中國列為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被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港人最愛的海洋生物。台灣在2002年才科學證實海域有白海豚存在,是獨立的族群。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說:「白海豚在台灣海峽東岸低於100隻以下,更小於十幾年前保護的191隻黑面琵鷺。」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小組陳昭倫博士表示,白海豚往來竹南、苗栗、雲林沿海,西海岸被視為飛砂走石不毛之地,其實有河川沖刷浮游生物,是生產力非常高是重要漁區,白海豚靠岸吃淡水沖刷的生物是最接近人類的生物。陳昭倫說:「有健康的海,才有健康白海豚,也才有健康的人類。」然而,這次國際經驗讓環保團體感受到科學家作假資料不分國界,文魯彬說:「本來期待國際科學家比較有良心揭露資訊,很遺憾,跟台灣環評一樣,這些科學家跟顧問公司沒有揭露完整確實的資訊。」據了解,台灣科學家與美方接案,主持人為中央大學教授王乾盈,名為「台灣大地動力學國際合作計畫」(縮寫 TAIGER)。陳昭倫博士曾主動聯絡該團隊甚至上網留言,但沒有獲得任何回應。環保團體將資料送到美國在台協會,也主動聯絡WWF(自然保育基金會)、NRDC(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等數十個國際保育團體,美國生態協會亦主動聯絡台灣民間,他們表示:「一定會轉達美國政府,但沒辦法作主。」整個實驗計畫完全資訊不公開,台灣也沒有類似美國的環境騷擾核准機制;這項實驗另一個問題是,究竟有國際無正式的許可流程,亦或美國單方面決定?

相關資訊請見http://twsousa.blogspot.com/

2009/2/12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 積極保育海底山林

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 『在地行動,國際發聲』成果報告暨宣佈2009珊瑚礁總體檢『健康海洋,社區出發』行動計畫行動計畫緣起2008年是國際珊瑚礁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Reefs, IYOR),全世界有超過157個國家的民眾參與連署「珊瑚礁生活權」宣言,並發起珊瑚礁總體檢的水下調查活動。台灣珊瑚礁總體檢以『在地行動,國際發聲』為活動主軸,在中央研究院、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及觀光局東部風景管理處的經費支持下,發動潛水志工、阿美族原住民以及經由工作假期招募志工的方式,在台東綠島、杉原灣以及澎湖進行了水下珊瑚礁健康狀況的調查。
主要的調查結果與活動成果如下: 調查結果(1)活珊瑚覆蓋率以台東杉原海域和澎湖東嶼坪最高,可達70%覆蓋比率。這兩處台灣珊瑚「最後的天堂」都是人為活動較少的海域,但是,不當的開發與建設正危害這最後的天堂。相反的,在人為活動頻繁的綠島與澎湖青灣內灣,活珊瑚覆蓋率與往年相比,有急速下降。(2)所有的調查的海域都缺乏大型的指標性魚類,例如,石斑、鸚哥魚等和大型的食用無脊椎動物,例如,龍蝦、法螺、海參等。顯示這些海
域嚴重的過漁現象。這也是台灣珊瑚礁長期以來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保育」的結果。(3)珊瑚黑病持續在綠島與蘭嶼蔓延。一種由黑皮海綿快速覆蓋珊瑚的現象正在綠島與蘭嶼擴張,而且在這兩個島嶼的周邊珊瑚礁皆有發現,是造成珊瑚覆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4)比較過去10年的珊瑚礁總體檢的結果,綠島、蘭嶼與澎湖青灣內灣的珊瑚礁有逐漸變壞的趨勢,而台東杉原與澎湖東嶼坪則維持好的狀況,這些海域都需要更積極的保育行動。活動成果(1)積極參與國際連署保護珊瑚礁。透過網路的宣傳與志工的參與,截至發稿日止,台灣在157個連署國家中僅次於美國、馬來西亞、中國,位居第四位。以人口總數與單位面積的珊瑚礁面積來計算的話,台灣實為冠軍!(2)參與國際珊瑚礁年之歌(Song of IYOR)歌曲比賽。一首為推廣國際珊瑚礁保育的歌曲,由台灣學生譜中文歌詞,澎湖中興國小的小朋友演唱片段,參與了歌曲比賽,將於 2月18日到3月31日開放網路票選。第一名將獲得1000元美元的獎金。(3)首次邀請阿美族原住民參與台東杉原海域珊瑚礁總體檢活動,彰顯原住民族自然海權的覺醒、傳統領域與社區參與意識的傳達。(4)潛水業者帶領潛水志工以及招募工作假期志工方式投入珊瑚礁調查與保育的行動,體現負責任潛水生態旅遊(responsible ecotour)的新方向。 為了保育台灣周圍海域珊瑚礁,我們強烈呼籲政府: 1. 正視氣候變遷對台灣珊瑚礁的威脅,積極進行二氧化碳減量,以減緩海水酸化與暖化對珊瑚礁生存的影響。2. 積極推動立法保護珊瑚礁。應將珊瑚礁視為“生命“體,而不是岩石或是石頭,珊瑚礁具有生存權,應立法給予保護。3. 應將珊瑚礁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列為“野生動物“進行保護,而不只是“海鮮食物“。4. 擴大海洋保護區的設置,學習澳洲大堡礁等先進國家的保護政策,提高珊瑚礁保護至國家級的管理權責。
2009珊瑚礁總體檢『 健康海洋,社區出發 』行動計畫 2009年珊瑚礁總體檢活動將以「 健康海洋,社區出發 」為主軸。更積極的推動民間海洋志工的培訓,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活動,同時宣導尊重珊瑚生存權──「有健康的珊瑚,才有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是健康人類的根本」。 今年的活動打破以往10年由學術單位主導的形式,將回歸由民間NGO ,包括「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真正的落實國際珊瑚礁年與珊瑚礁總體檢活動的原始初衷。今年珊瑚礁體檢將持續2008年在綠島、蘭嶼、台東杉原、澎湖的水下調查活動,同時將在地關懷的腳步延伸到過去一直不被注意的台灣東北角、北部以及小琉球的珊瑚礁。透過網路招募志工方式,落實社區、志工與海洋環境關懷行動力展現。 目前活動正在籌備中,急須各方志工的參與,詳細內容請參照此網址相關活動照片 (使用請加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提供)
相關文章
無相關文章
分類:環保
本文由 benla 張貼。時間: 二月 7, 2009
Tags: , ,

-->

南極羅斯海域 補鯨 V.S. 護鯨攻防記

南極羅斯海域 捕鯨 Vs 護鯨攻防記
農林漁牧業 物種保育 海洋 國際新聞 深度報導
HEMiDEMi_Bookmark_Button_Style = 'button1';
摘譯自2009年2月9日ENS,史帝夫厄文號報導;陳維婷、葉松剛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海洋守護協會(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的史帝夫厄文號(the Steve Irwin) 結束數週以來干擾日本捕鯨艦隊的活動,已由南極羅斯海域(Ross Sea)的衝突區撤離,正在返回澳洲途中。
在駕駛艙裡,船長瓦特森(Paul Watson)表示,撤退行動一方面是保護船隻及船員,另一方面是要確保1千小時以上的獵鯨紀錄影像免受搶奪。整段航程是由海洋守護的攝影師以及Discovery動物星球頻道的「鯨魚戰爭」電視節目所拍攝紀錄。
瓦特森是海洋守護協會的創立者及會長,他表示自己相信日本政府在1月31日派遣了安全鑑「太洋丸38號」(Taiyo Maru),從斐濟出發攔截史帝夫厄文號。
瓦特森於2月9日指出,「根據斐濟的消息來源, 太洋丸號應該攜帶了特殊的登船設備,受命要搶下我們的船以及所有影像證據。我們不能讓日本得到這些紀錄影片。」
太洋丸38號預計會在數日內到達羅斯海域。
瓦特森說,史帝夫厄文號在與日本捕鯨船僵持的時候僅剩4天的燃料,所以遲早必須返航,他計畫在下一個捕鯨季重新行動時,使用速度更快、航行距離更久的船艦。
瓦特森表示,他要對付的3艘日本魚叉船在速度與操縱性能上都超越史帝夫厄文號,因此處於劣勢。
他說,「我們必須阻擋這些殺手魚叉船,必須跑在這些獵人殺手船的前面,所以我需要速度跟他們一樣快的船。我打算明年弄一艘這樣的船來重新行動。 」
海洋守護協會在過去一週與捕鯨艦隊周旋交鋒,發生無數次千鈞一髮的險境,以及兩次衝撞造成輕微損傷。
捕鯨艦隊今年裝設了名為「遠距音波發射器」(LRAD)的聲波武器,以及強力水砲來應付海洋守護的船員。他們也朝保育人士丟擲金屬物品及高爾夫球。
海洋守護船員則回擲裝滿酸腐牛油的瓶子還以顏色,並輔以繩索,從後方阻擋魚叉船將死鯨運上日本的加工船隻。
瓦特森說,「史帝夫厄文號與魚叉船在2月6號發生兩次碰撞事件,因為魚叉船強行闖越史帝夫厄文號的封鎖,以進行盜獵行動。這些碰撞並不是海洋守護所刻意製造的。」
碰撞事件中沒有捕鯨船員受傷。史帝夫厄文號則有3名船員負傷,其中一位被聲波武器的爆響擊中倒地,左眼上方縫了5針。
位於東京的日本鯨類研究機構(the Japanese Institute for Cetacean Research, ICR)表示,史蒂夫厄文號(Steve Irwin)和日本捕鯨船在2月6日的相撞事件是「海洋守護協會」(Sea Shepherd)釀成的錯。
ICR視海洋守護協會的行為是「嚴重的海上恐怖行動和對國際海洋法的侵害」,而南極日本船員提供的錄影畫面也佐證了他們的說法。
ICR執行長森本實(Minoru Morimoto)在東京發表聲明,史蒂夫厄文號的船長完全忽略了該船和日本研究船上船員的安全,從事極度危險的舉動。
他說:「對史蒂夫厄文號提供庇護與燃料、食物補給的澳洲政府,以及為該船註冊與豎旗的荷蘭政府,也應該對容許史蒂夫厄文號在海域犯下嚴重罪行負起責任。」
華生船長(Watson)駁回海洋守護協會蓄意撞擊日方捕鯨船的指控。
「捕鯨人和他們雇的公關現在可以自說自話,但我們有超過1000小時的連續鏡頭畫面,記錄下這場戰役的每一刻。我們的故事將在動物星球頻道每週的『鯨魚戰爭』(Whale Wars)單元當中播放,人們可以收看並自行判斷。攝影機是這世上最有力的武器,而我們想要呈現這股威力。」
今年史蒂夫厄文號的船員從2008年12月18日至2009年1月7日持續追蹤日籍船隊,航行距離長達兩千多哩,使其停工長達一個月。
返回澳洲補給燃料後,這些船員重返南極海域,在2月1日重新確定捕鯨船的位置,接下來9天繼續進行追捕,在此期間這些捕鯨人只有辦法捕殺5隻鯨魚。通常他們一天是可以捕捉8至10隻鯨魚的。
Sea Shepherd Withdraws From Whale War in the Ross Sea
ON BOARD THE STEVE IRWIN, February 9, 2009 (ENS) -
After weeks of interference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he Japanese whaling fleet, the Sea Shepherd ship the Steve Irwin has withdrawn from the confrontation in the Ross Sea and is returning to Australia.
At the helm, Captain Paul Watson says he is withdrawing in part to protect the ship and its crew from further injury and also to protect more than 1,000 hours of video documentation of the whale hunt from seizure. The expedition was documented by the Sea Shepherd videographers and by the Discovery Channel's Animal Planet for the television program "Whale Wars."
Watson, founder and leader of the 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 said he believes that on January 31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dispatched a security vessel called the Taiyo Maru No.38 from Fiji to intercept the Steve Irwin.
"The ship is believed to be carrying a special boarding unit and has orders to seize the ship and all video evidence, according to a source in Fiji," said Watson today. "We cannot allow this documentation to be captured by Japan."
The Taiyo Maru No.38 is expected to arrive in the Ross Sea within days.
The Steve Irwin had only another four days of fuel reserves to remain with the Japanese whalers before being forced to return anyway, said Watson who plans to begin preparations to return next season with a faster and longer range ship.
Watson said he has been operating at a disadvantage against three harpoon boats that are superior in speed and maneuverability to the Steve Irwin.
"We need to block those deadly harpoons and we need to outrun these hunter killer ships and to do that I need a ship that is as fast as they are and I intend to get one and I intend to return next year," he said.
During the past week, confrontations between the Sea Shepherd and the whaling fleet have resulted in numerous close calls and two collisions causing minor damage.
The whaling fleet this year deployed sonic weapons known as Long Range Acoustical Devices, LRAD’s, and high powered water cannons against the Sea Shepherd crew. They threw metal objects and golf balls at the conservationists.
The Sea Shepherd crew fought back with canisters of rotten butter and lines and by blocking the rear of the Japanese factory vessel where the harpoon vessels were trying to unload dead whales.
"On February 6th, two incidents occurred where the Steve Irwin collided with harpoon vessels as they forced their way past the Steve Irwin's blockade in their pursuit of their poaching activities," said Watson. "These collisions were not intentional on the part of Sea Shepherd."
No whalers were injured. Three members of the Steve Irwin’s crew were injured with one man requiring five stitches above his left eye after being hit by a blast from the LRAD and knocked over.
In Tokyo, the Japanese Institute for Cetacean Research says the two collisions between the Steve Irwin and Japanese whaling vessels on February 6 were the Sea Shepherd's fault. The ICR calls the Sea Shepherd's actions "high seas terror acts and breaches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law" and says video filmed by Japanese seamen in the Antarctic Friday backs their claims.
ICR Director-General Minoru Morimoto said in Tokyo, "The Steve Irwin 'captain' is completely ignoring the safety of crews aboard both the Dutch vessel and the Japanese research vessels and engaging in extremely dangerous behavior."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which has harbored and allowed to the Steve Irwin to refuel and reprovision its supplies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which has registered and flagged the vessel should als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allowing this vessel to commit serious criminal acts at sea," he said.
Watson dismissed Japanese accusations that Sea Shepherd deliberately rammed their whaling ships.
"The whalers and their hired PR flunkies can say whatever they want now but we have over 1,000 hours of video footage documenting every moment of the campaign. Our story will be told on a weekly series on Animal Planet with the show Whale Wars. People can watch and judge for themselves. The camera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in the world and we intend to demonstrate that power."
This year the crew of the Steve Irwin pursued the Japanese fleet from December 18, 2008 until January 7, 2009 for over 2,000 miles, shutting down their operations for a month.
After returning to Australia to refuel, the crew headed back to the Southern Ocean, relocated the whaling fleet on February 1 and pursued them for another nine days, during which time the whalers were only able to kill five whales. Typically the whalers take eight to 10 whales per day.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9/2009-02-09-01.asp

2009/2/9

獨角鯨北極破冰遷徙 首度曝光

日期:2009/02/09
來源:中時電子報
潘勛/綜合報導


北極圈稀奇動物「獨角鯨」,會在春天冰層融化時,成群遷徙覓食。「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拍攝節目時,捕捉到這種珍貴畫面,讓世人更加了解獨角鯨。專家表示,地球暖化,北極圈生態丕變,對獨角鯨存活影響之大,只怕更甚於對北極熊。
BBC拍攝《自然大事件》(Nature’s Great Events)節目時,由空中拍攝到成群的獨角鯨,由冰層的窄窄間隙尋路而過,進行危險的春季遷徙,牠們自格陵蘭島西岸首途向北,去尋找食物。
英國《每日電訊報》七日報導,科學界從事的新研究也指出,北極圈氣候發生變化,獨角鯨的適應力恐怕比北極熊還差;若沒有冰層遮蔽,獨角鯨要對付掠食者以及其他鯨類的競爭,便更為能無力。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極圈生物學家賴德表示,獨角鯨生存的地點十分偏遠,所以要進行研究很困難,科學界仍不清楚牠們是如何勉力找到冰層中的破孔;北極冰層每一年裂開的方式都不盡相同,但獨角鯨卻能算準遷徙的時機。
獨角鯨組成團隊,成為向北遷徙的先鋒;隨著春季溫度漸漸上升,和風開始吹裂遼闊的海上冰層,獨角鯨便到達牠們夏日的覓食場地,即加拿大努勒維特省蘭開斯特海峽(Lancaster Sound)的海灣與峽灣。
目前有數千頭獨角鯨正踏上年度之旅,沿著海冰的窄窄渠道而行,牠們以廿隻或卅隻為團隊,隊形完美,偶爾浮上表面呼吸空氣。偶爾渠道凍住,獨角鯨群只好更往前游,找尋開孔處,不然就會溺死。
獨角鯨突出的尖刺,其實不是頭上的角,而是嘴中太長的門牙,每根長牙可賣到數千英鎊,據說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便花了一大筆錢,買得一根,作為權杖。

2009/2/8

生態危機! 珊瑚黑病蔓延 綠島蘭嶼海域生態惡化

2009/02/07 東森新聞/綜合報導

台灣的海洋生態面臨浩劫!過去綠島和蘭嶼有著令人稱羨的珊瑚礁群,卻因為過度捕撈和人為不當開發,導致珊瑚遭黑皮海棉覆蓋,「黑病」蔓延導致珊瑚生態岌岌可危。
五彩繽紛的珊瑚礁森林,還有成群的魚兒悠遊其中,豐富的海底生態令人驚豔。不過這樣美麗的景色如今卻出現危機,因為蘭嶼、綠島海域的珊瑚上覆蓋著一大片黑皮海綿,而黑皮海綿會和珊瑚礁競爭空間,嚴重威脅海洋生態。
「珊瑚黑病」是一種黑皮海綿覆蓋珊瑚礁的狀況,最早發現在1973年的關島,台灣則是在2006年在綠島及蘭嶼地區發現。中央研究員鄭明修(96.9.4)表示,「這海綿很薄,(顏色)是快要墨黑色,墨綠色快接近黑色,這種海棉有侵蝕性,會一直覆蓋過珊瑚。」
當珊瑚被黑皮海綿覆蓋後,就會因為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壞死,且如此恐佈的黑病不只襲捲綠島,就連蘭嶼也淪陷,母雞岩的活珊瑚比例甚至已低於7%,椰油國小海域也只剩26%,綠島的柴口、哈巴狗採樣點覆蓋率都不到40%,僅僅東嶼和台東杉原保育還算完善。
珊瑚黑病從2006年開始蔓延,由於這些海域都缺乏石斑、鸚哥魚等大型魚類,因此推測和人類過度撈捕魚類、不當開發以及氣候暖化有關。如今有保育專家建議將珊瑚礁列為野生動物保謢,但若要讓美麗的海底生態永存下去,最重要的,還是要靠你我的愛惜。(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2009/2/3

中研院發現世界首見完整海底柱狀玄武岩群 澎湖地質史可能改寫

作者:美寶人文科技 現職:簡訊網科技臺灣編輯單位
文章來源:mepopedia.com
發佈時間:98.01.25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為調查澎湖寒害赫見海底玄武岩奇景。研究人員在澎湖大磽燈塔北方海底發現長近200公尺、高約10公尺的柱狀玄武岩地形景觀,雄偉樣貌狀似懸崖峭壁,為世界首見的完整海底柱狀玄武岩。柱狀玄武岩頂部岩礁多呈5角或6角形柱狀節理剖面,在頂部以及筆直柱狀節理上、縫隙內富涵多種生物,底部散落許多玄武岩塊,由於此區水流十分強勁,珊瑚群體不易附生,因此岩塊節理仍十分清晰。由於此區水流強勁,位處邊陲,少有人湮,所以地景保存完整,而事實上,冰島、夏威夷與澎湖目斗嶼都有海底玄武岩,但皆被珊瑚礁覆蓋,不易看出節理分明的樣貌。這次發現的海底柱狀玄武岩群透漏許多地質資訊,倘若進一步會同地質與生態學家探勘,澎湖地質史可能改寫。深入資訊:1.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 公視新聞 2009/01/03

Google Earth海洋版 海底世界一"網"成擒

更新日期:2009/02/03 04:09
摘錄自自由時報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繼衛星空照、街頭實境之後,Google Earth將推出最新功能「海洋環境」(Google Ocean)。
Google最近就將開放的資料包括:全球海洋景觀、海床狀態,以及環境資訊;特別是環境資訊,將特別針對全球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提供大眾充分資訊。
為了幫這項新功能打響名號,Google Earth執行長施密特將邀請鼓吹環保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及國家地理雜誌的「駐會探險家」西維亞.厄爾代言。
另外,新的Google Earth海洋版也可能結合任天堂的Wii Fit,讓使用者利用EarthSurfer軟體,就可以優游於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可結合Wii Fit 優游海洋
EarthSurfer今年一月推出時,讓玩家可以控制滑翔板翱翔在Google Earth已提供資料的任何地點。如果結合海洋版,也許虛擬「浮潛」巴哈馬、紅海、大堡礁等知名地點將不是夢。
不過,海床狀態部分目前所能提供的資訊還相當有限,這是因為科學研究調查所得的面積只佔全部的十%。但海洋學家相信,透過互動式介面及訊息分享,不但有助科學研究,也能讓世人更了解海洋。

地球暖化恐催生海洋死亡區 魚類等難存活

(法新社巴黎 26日電) 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地球暖化可能在海洋造成「死亡區(Dead Zones)」,裡面魚類和其他海產都難以存活,而且將持續長達2000年之久。
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說,世界必須要大幅削減碳排放量,以遏止這種趨勢,因為它可能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使未來世代的人無法由海洋獲取食物。
根據「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在網路上刊登的報告,丹麥科學家建立了電腦模式,模擬今後10萬年的氣候變遷情況。
這套模式的核心是兩套好用的方案,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為氣溫升高的指標。二氧化碳是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依據情況最糟的方案,2100年時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1168ppm,也就是今日濃度的大約三倍。若依據較為樂觀的模式,則2100年時二氧化碳濃度將為549ppm,也就是比今日的濃度增加約50%。
將相關因素列入考量,科學家預測在最糟的情況下,氣溫可能比工業時代前升高攝氏5到7度,而若是較佳情況,則溫度將升高攝氏2至4度。
丹麥科技大學 (Technical University ofDenmark)的物理學家皮德生(Jens Olaf PepkePedersen)表示,無論是那一種情況,對海洋都是壞消息。
若是最壞的情況,海洋溫度升高,海流速度減緩,將導致海洋含氧量降低,產生所謂「死亡區」,魚貝類和其他較高等形式的海洋生命都無法存活,而且可能在1500至2000年的時間內都無法恢復。

2009/2/1

台東太平溪出海口煙火傷生態

太平溪出海口 煙火傷生態
轉載自自由時報2009/02/01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過年放煙火,台東市太平溪出海口濕地飽受蹂躪,溪床草叢被燒毀一大片,留下滿地炮屑,甚至嚇跑了野鳥,鳥友估計得再一兩個月才能恢復原有生態樣貌。
緊鄰台東市區的太平溪出海口,過年期間夜夜人潮聚集、炮聲隆隆,五光十色的煙火在河面及海面倒映,過年的熱鬧氣氛十足。
不過,此地卻是台東市重要的水鳥棲地,牠們經歷了約一週的「震撼教育」,已各自逃竄,人們熱鬧過後,昨天僅見蒼鷺、白鷺、反嘴?等零星水鳥。
更令鳥友關注的是,大量炮火引燃了岸邊水草,這是鳥類隱藏、築巢的空間,並且有環頸雉等保育鳥類棲息,如今好似遭遇浩劫般成為焦土,若要恢復原本生機盎然的樣貌,可能須等上一、兩個月的時間。
從防汛道路、草地到沙灘,都留下了大量的炮屑垃圾,直到昨天,環保局及清潔隊尚未清理完畢。
台東野鳥學會總幹事王克孝說,溪畔草叢除了供鳥類棲息躲避,也提供了蟲類等食物來源,遭焚毀破壞,一定會衝擊到生態。

2009/1/23

華映友達廢汙水 改排老街溪

【聯合報╱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2009.01.16 02:57 am 中華映管龍潭廠、宏碁智慧園區內的友達光電,將廢汙水排入新竹縣內的霄裡溪,長達7年汙染農田以及新埔鎮居民飲用水。昨天環評會中新竹縣長鄭永金批評業者「賺錢也要有道德良心」,結論請業者將廢汙水改排桃園縣老街溪。 不過桃園縣環保局長陳麗玲抗議,「新竹縣民對廢汙水有疑慮、桃園縣民就沒有嗎?」她認為審查結論並沒有客觀評估標準,她無法接受。華映、友達兩公司違反環評承諾,將廢水排放口設於飲用水取水口上方,環保署調查後以兩公司違反環評法,勒令業者提出改善對策。業者提出將廢汙水改排到新竹縣內的鳳山溪、或桃園縣內的老街溪兩方案,昨天第三度環評審查,做出改排老街溪的結論。居民指控,霄裡溪兩岸農民長期引溪水做灌溉用水,已有農民種植的白米驗出汞含量超過標準,而且兩公司的出水口附近魚種全數消失。新埔愛鄉協進會長陳金進說,企業汙染、官方放任不管,環保署應請業者立即停工,不能停工至少也應叫業者把廢汙水載走。鄭永金昨天在環評會中痛批華映、友達。他說,政府支持高科技業賺錢,但業者要有道德良心,「我們這麼辛苦改善水質,被你們兩家公司搞得很無奈。不能這樣,要有道德良心。」前永續會委員林聖崇表示,廢汙水只是從霄裡溪改排到老街溪,事實上老街溪已是丙類水體,也有農田引水灌溉,廢汙水將使老街溪汙染更惡化。另外兩公司汙長達七年汙染,環保署、桃園縣、水利單位都失職,監察院應追究行政疏失之責。陳金進表示,廢汙水改排老街溪對長期受害的新埔居民是「遲來的正義」,但政府應正視高科技汙染環境的事實,如果只是把廢汙水從這條溪換到那條河,汙染將沒完沒了。 【2009/01/16 聯合報】

三文魚含多氯聯苯 毒化食物鏈西海岸殺人鯨有滅絕之虞

香港新浪網
2009-01-19 03:07:00
(加通社溫哥華電)根據最新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加美西岸海洋區生活的殺人鯨,因為長期進食含有毒多氯聯苯(PCBs)的三文魚,這情況成為這種瀕臨絕種海洋生物的另一項威脅。 上述由卑詩省多位研究員領導進行的科學研究,內容主要圍繞對殺人鯨的主要食糧——大鱗大麻哈三文魚——展開詳細測試。結果,科研人員發現,三文魚身上含有多氯聯苯和其他有害污染物質。卑詩省悉尼市(Sydney)海洋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Ocean Sciences)的羅斯(Peter Ross)指出,儘管三文魚所含多氯聯苯成分較低,但即使小量有毒物質,也會對這種龐大海洋生物構成重大危險。羅斯解釋道,海洋哺乳類動物殺人鯨一般壽命,可以長達80至90歲。牠們在一生中吃進的三文魚數量十分可觀,令到體內積聚大量毒素。有機會出現畸型在2000年展開的另一項科學研究發現,受到海洋污染物影響,鯨魚的身體免疫系統和生育能力均遭到破壞,甚至有機會出現畸型。羅斯表示,這次研究證實了鯨魚所進食的三文魚含有毒化學物。如果要保護這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生物,加拿大和美國的決策者,都亟需正視這個海洋生物鏈衍生的問題。

2009/1/16

玩一場紙上生態遊戲!「生態淡水河綠色生活地圖」出爐


淡水河,是所有臺北人的母親之河。2008年,臺北縣市政府教育局結合荒野保護協會、關渡自然公園等NGO團體輔導在地社區民眾與教師製作完成一份淡水河綠色生活地圖,從策劃到完成歷時一年,超過五十人投入規劃、分路線、探勘、繪圖等工作,期望透過自導式的地圖導覽讓臺北縣市的學生和民眾能夠認識生態、知性的淡水河之美,更重要的是落實生態保育紮根社區和學校的理想。

淡水河流域位於臺灣北端,為臺灣第三大川,流經臺北縣市,是所有臺北人的母親之河。「大河之縣」是臺北縣政府重大政策之一,「活絡淡水河」則是臺北市政府全力推展的重大政策,經過縣市政府努力,現在已經呈現30年來最乾淨的水域。

臺北縣政府更在大漢溪和新店溪高低灘地上,廣泛建置具有汙水處理效能的人工溼地,除了可以淨化都市郊區的汙水,更成為學校進行戶外教學的最佳場域,而綠色生活地圖就是最有效的自導式工具,民眾可透過這套份經過詳細分類的圖示系統與清楚的操作守則,按圖索驥,認識淡水河兩岸有哪些跟「永續生活(Sustainable Living)」、「自然(Nature)」、「文化與社會(Culture & Society)」三類相關的景點。

淡水河綠色生活地圖,帶你從不同角度看淡水河。

臺北市長郝龍斌、臺北縣長周錫瑋於2007年地球日共同宣告透過縣市合作模式串聯的淡水河沿岸挖子尾溼地、關渡溼地、五股溼地、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沿岸溼地,成為兼具生態、教育、人文的生態廊道。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洪啟昌副局長表示,臺北縣從九十六年即啟動溼地生態教育計畫,從溼地探索以及教師溼地生態素質的提升,到九十七年底全縣已經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學校完成溼地生態教師研習,更有超過一萬名學生進行溼地遊學的活動。淡水河沿岸溼地更是推動溼地遊學的重點,九十八年除持續推動溼地生態教育,更將透過這張淡水河綠色生活地圖,鼓勵學校以單車或搭船的方式進行溼地遊學活動。

今日來自台北縣的忠義國小、大崁國小學童分別從學校出發,騎上單車來場大會師;隨後竹圍國小學童步行到達,現場響起一片掌聲,讚許小朋友們展現出「永續生活」的最佳態度。

會中,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林騰蛟副局長則表示,位於臺北市的關渡自然公園一直以來都是臺北市學校進行溼地探索體驗的最佳戶外教學場地,九十八年開始,將透過社子國小、大理高中等種子學校,把溼地生態教育拓展到社子島和萬華區的各級學校。

荒野保護協會林耀國理事長表示,此次在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的贊助下,與台北縣市相關單位合作繪製「生態淡水河綠色生活地圖」,從策劃到完成歷時一年,超過五十人投入規劃、分路線、探勘、繪圖等工作,將淡水河兩岸地區豐富的資源記錄下來,並透過國際性的圖示幫助使用者快速的將資源判別與歸類。這份地圖的特色在於正面是一份記載著自然、人文與環保相關景點的地圖,背面則有七十二種精心選出的代表性動植物介紹,只要自備骰子與棋子,就可以大玩一場紙上生態遊戲。

透過遊戲的方式認識淡水河獨具特色的72種動植物生態。

攤開這份地圖仔細研究上面的圖示,也間接擴大了我們生活中關心的層面,透過對這個地區持續的觀察與關懷,使我們更了解一個地區的變遷,促使環境朝永續的方向發展,並為城市留下珍貴的紀錄。

而淡水河沿岸挖子尾溼地、竹圍紅樹林、關渡溼地、五股溼地和華江雁鴨公園都是國家級的重要溼地,如果能夠透過縣市政府以及民間保育團體共同努力串聯成「淡水河‧臺北溼地」,絕對有資格成為台灣第三個國際級的重要溼地。

「生態淡水河綠色生活地圖」即日起開放索取,數量有限,索完為止。

◎索取地點與方式說明如下:
1.親臨索取:荒野保護協會、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關渡自然公園、自然步道協會、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

2. 附回郵信封:為讓資源擴大運用,每人限索取一份,來信請附7元回郵信封並註明"索取淡水河綠色生活地圖",信封上填寫完整回郵地址與收件人,寄至100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 荒野保護協會 收。

如機關團體欲索取多份折頁,敬請來函或來電洽詢。

台日漁業談判 地方漁會盼獲共識但配套完善

【大紀元1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6日電)台日漁業會談將召開,盼擱置釣魚台主權問題,獲解決漁業糾紛共識。貢寮區及基隆區漁會今天認為,如此對雙方都有利,但相關配套措施要完善。

外交部長歐鴻鍊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曾指出,政府一定要解決台日漁權爭議,否則哪天再發生類似「聯合號」的事件,仍會干擾台日關係;他建議雙方應擱置主權、共同管理、共同開發,甚至可採取「入漁費(入場捕魚費用)」的方式成立管理委員會,盡快處理漁權問題。

台北縣貢寮區漁會理事長吳文益指出,這樣的方式可行,也可解決漁民長年在相關海域遭驅趕及衝撞的問題,他贊同這樣的談判方式。

基隆區漁會理事長游日興表示,如果雙方談判願意採取管理委員會的方式來處理,他覺得可行,也認為這 樣對雙方,甚至是漁民都有利,但還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
游日興說,雖然有主權才有海域,有海域才有漁權,台灣漁船因主權問題長年在相關海域吃虧,但現在若走務實的路線,他覺得對漁民是有利的。

台日第16次漁業會談2月中旬將在台北召開,台灣希望這次會談能擱置釣魚台主權問題,雙方獲得共同管理爭議海域、解決漁業糾紛的共識。

台日漁業會談從1996年至今共談了15次,最近一次的台日漁業會談是在2005年7月在東京大倉飯店舉行;儘管談了15次,雙方主張的差距還很大,包括海域重疊的認知、排除雙方法律適用的共管漁區、以及互不承認日本劃的中間線與台灣劃的暫定執法線。

2009/1/14

拯救大堡礁 昆省推出農用化學品管制制度


【大紀元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編譯報導)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10月25日表示,昆士蘭政府計劃引入強制性制度,控制大堡礁周邊農用化學品的使用,將成為大堡礁的轉折點。

據澳洲廣播公司報導,在週五於布里斯本舉行的大堡礁水質高峰會議中,昆省省長布萊(Anna Bligh)表示,過去所採用的鼓勵志願環保的方案已失敗。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發言人希斯(Nick Heath)則表示,政府嚴厲對待化學污水問題或許是大堡礁生存的關鍵。他說,『我認為如果我們可以減少殺蟲劑、減少那些肥料、為農民們省錢,我們將救了大堡礁。』

他還表示,『在氣候變化問題解決之前,會比較艱難,但是我是樂觀的人,會非常努力地與農民、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以及科學家們一起使事情得以落實。』

希斯說,雖然新的限制是好的開端,但是政府必須撥足夠的資金貫徹政策的實施。他說,『我們還需要(瞭解)詳情,我們喜歡我門現在所聽到的,但是也想要看到資金。如果(要想)這些制度起作用,我們則需要一個非常強有力的、長期的、大量的財政投入,才能落實這些規定。』

珍視澎湖美 賭場非唯一





作者:陳曼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澎湖的柱狀玄武岩,馳名世界。兩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查委員曾到澎湖,盛讚這是具有世界級水準的景觀,而且再加上蔚藍海洋和人文特色,世界少見。他們認為澎湖縣政府應該擬定經營管理策略,並爭取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日又見聯合報報導學者發現:海底也有壯觀的柱狀玄武岩。我們應該請中央政府積極介入調查,並儘快協助澎湖縣政府向聯合國申請為世界遺產。
去過澎湖的人都知道,澎湖最珍貴的就是她的藍天、碧海、沙灘、和玄武岩。外婆的澎湖灣,訴說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濃密,令人感受那份純真。我常想台灣人常喜歡去夏威夷、普吉島,如果澎湖的自然風景能維護更完好,交通規劃更順暢,台灣人其實是更喜歡到澎湖度假的。
有些澎湖人不知玄武岩是寶貝,我曾經看到有人在玄武岩的頂上,設立魚池,養水產,差一點沒昏過去。有好環境,也要有好的規劃和管理,否則到處可見的玄武岩,被某些人視為敝屣,豈不可惜。













澎湖人是否能見到自己擁有的寶貝呢?有朋友在澎湖開旅店,有時會說:澎湖只能做半年的生意,夏天很忙,冬天很冷。
我告訴他,如果工作做半年就可以養活一年,那其實是很好的!有些國家半年是乾季,半年是雨季;有些國家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他們不也是利用他們的獨特資源來發展觀光?只要風景美麗、治安良好、再加上物價合理,不要怕沒人不識貨。現在國際上行銷旅遊都是以風景和人文取勝,大環境的維護靠政府公權力來管理,小環境的經營才是靠人民的用心來散發魅力。
金門因為擁有花岡岩,再加上閩南傳統文化建築、自然生態豐富,在1995年被規劃為第六座國家公園。澎湖同樣擁有珍貴碩大的玄武岩,閩式建築、咾咕石屋、石敢當、鎮風塔、蜂巢田,再加上鳥類種類高達200種,為何澎湖不能擁有國家級的規劃?反而要讓她只剩下一個選擇:要不要開賭場?政府的角色退位,放手賭場來振興澎湖。
澎湖除了賭博,還有別的選擇嗎?我們立法院裡,有這麼多讀聖賢書的民意代表;在行政院裡,還有這麼多博士頭腦,當通過賭博合法化,你們會讓你們的下一代,浸淫在賭博的環境裡嗎?如果不,為何要把它丟給澎湖?政府要有能,百姓才會有福。擁有天然資源的澎湖,希望她能受到珍惜,不要窮得只剩下錢!那就真正太悲慘了!
※ 本文同步刊登於2009年1月6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氣候變遷造成大堡礁珊瑚成長速度趨緩



摘譯自2009年1月9日ENS澳洲,昆士蘭,湯斯維爾報導;游珮綺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科學家在一份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表示,全球暖化使世界最大珊瑚礁棲地生長速度趨緩。
科學家指出,有強烈的證據顯示因為海水表面的溫度升高以及海洋酸化的雙重效應,使得世界珊瑚礁正逐漸減少,而這二種海洋現象都是因為氣候暖化的結果。
因為海洋吸收過多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使其酸化,進而影響了珊瑚吸收海水中鈣質的速率,使他們無法鈣化骨骼形成珊瑚礁。
研究顯示,世界最大最健全的微孔珊瑚礁棲地-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從1990年快速成長的「關鍵點」之後,其現在的成長速度減緩超過14%。
位於湯斯維爾(Townsville)的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AIMS)其研究員所撰寫的研究報告,經評選刊載於今年1月2日由美國科學促進聯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所出版的『科學』研究期刊。
此篇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珍妮絲.羅浮教授(Dr. Janice Lough)表示,「我們針對世界上保護最好而且管理最佳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從過去氣候變化相對溫和的時候即一直持續觀察到今天,我們發現這種變化非常明顯,而且令人擔憂。」
羅浮博士和另外二位主要作者狄亞斯(Glenn De'ath)博士和凱薩琳娜.法布利修斯(Katharina Fabricius)博士指出,他們所共同提出的這份報告可以說是目前對於大堡礁珊瑚鈣化速度研究最完整的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主筆狄亞斯博士說:「資料顯示珊瑚礁的鈣化速度突然大幅減少,這個情形非常嚴重而且是400年來前所未見的。」
他說,「致使珊瑚礁鈣化速度劇烈下降的原因不明,但是我們的研究顯示,溫度壓力上升以及海洋酸化的雙重效應可能是造成大堡礁珊瑚碳酸鈣沉澱能力減緩的主要原因。」
這份研究更加證明了全球氣候變遷已經嚴重影響了珊瑚礁系統。然而,透過國家公園的保護,這些珊瑚礁棲地將可望延著澳洲東北方的昆士蘭海岸延綿2600公里(1600哩)。

擱淺船隻海拋 學者憂破壞生態

摘錄自2009年1月13日自由時報台東報導
印尼籍平台船「MARIAM 2」擱淺蘭嶼海域超過3個月,預計17日前展開清運,得標廠商計畫將平台丟棄至深海,引發生態學者疑慮,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憂心的說,海拋雖然合法,但深海中有獨特的生態體系,「丟垃圾」恐破壞海底生態,建議應與其他機具一同運回花蓮港再處理。
MARIAM 2於去年10月7日擱淺於蘭嶼鄉朗島海岸,台上還停放17輛砂石車及怪手、推土機、發電機等作業機具,部分已因大浪沉入海中。由於船東一直未提出打撈計畫,花蓮港務局已依商港法規定,對船東處以60萬元罰款,隨後並上網公告招標,委由民間打撈公司辦理打撈船貨,打撈費用由花港局先行支付,事後再向船東求償。
花港局於去年底已與打撈業者簽約,預計17日前開始清除作業,花港局表示,除確定從海上清運、重型機具不得經過岸邊礁岩區外,所有打撈上岸的機具均將運回花蓮港後再處理;至於平台船就地拆解後,將運往朗島東北方約9海里、水深約3000公尺處海拋。
陳昭倫無奈的說,即使海拋地點「沒有陽光、深不見底」,但仍有獨特的深海生態系,任意海拋「垃圾」,將對海洋生態造成威脅及破壞,甚至有可能擴大影響到其他海域。
他強調,平台船應與其他機具一同運回花蓮港,鋼鐵部分也可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