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7

北極厚冰層面積歷史新低

更新日期:2009/04/08 04:09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全球氣候暖化又出現一項有力證據:最新數據顯示,北極厚冰層的面積已降至歷史新低。專家警告,北極海大面積的冰層越來越薄,年代也越來越短,可能在10年內消失殆盡,成為引發全球擔憂的問題。
英國每日電訊報7日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數據顯示,今年冬天北極圈的海冰面積為585萬平方英里,雖比2006年的最低紀錄多出28.2萬平方英里,卻仍是歷來第5低紀錄,也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面積少了27.8萬平方英里。
照這速度10年內恐融光
北極一帶的海冰層也愈來愈薄,相較於1981年至2000年之間較厚冰層比例平均達到三成,如今北極圈一帶只有一成的海冰形成時間達到2年以上。換言之,結冰時間較短且較薄的海冰以往約占70%,今年卻已上升至90%,這意味北極圈海冰的面積可能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少。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科學家梅爾指出,過去20年全球暖化導致北極冰層大幅縮減,近6年來更持續創下歷來最低的6次紀錄。由於較薄的海冰可能在夏季融化,他估計北極海在2020至2040年會成為「無冰區」,這種情況甚至可能提前在2013年降臨。
北極圈新形成的海冰通常會在春夏時融化,若能存在2年以上,即可成為關鍵的厚冰層。但過去2年因氣候暖化,大都是新且薄的結冰,尤其是今年冬天,厚冰層面積更降至歷史新低,只有37萬8000平方英里,比去年減少43%,減少的厚冰層約相當於德州大小。
另一端的南極也存在地球暖化造成冰雪融化的問題。美國地質調查所上週公布南極海岸詳細地圖,也發現冰層逐漸縮小且消失,更首度顯示南極半島西端的沃迪(Wordie)冰架已整個消失。

2009/4/6

墾丁珊瑚礁劣化 人為汙水是禍首

墾丁珊瑚礁劣化 興大研究:人為污水是禍首
更新日期:2009/04/06 15:51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花費十年長期觀測台灣墾丁珊瑚礁生態系,並且建立起全球第一座「珊瑚礁中觀生態池」系統,發現墾丁珊瑚礁生態系持續劣化,部份海域甚至被大型藻類及海葵覆蓋而死亡,罪魁禍首主要是人為染水中的「營養鹽」。
林幸助教授指出,珊瑚礁必需生長在水質潔淨、營養鹽濃度低、鹽度穩定、水淺、陽光充足和溫度適中的嚴苛條件下,可惜受到墾丁過度開發的人為影響,以及每年400萬的觀光人次,污水大量排入墾丁海域,其中遊客聚集的南灣、萬里桐等海域,是珊瑚礁優養化最嚴重的地區。
由於野外調查只能觀測到珊瑚礁劣化的結果,卻無法看到過程和影響原因,於是在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樊同雲博士的協助之下,林幸助教授著手建置全球第一座的「珊瑚礁中觀生態池」系統,歷時一年,終於重建出20年前人為活動較少時的墾丁南灣珊瑚礁生態系,並藉由操作實驗找出造成珊瑚礁劣化的主要因素。
林幸助為了模擬受營養鹽污染的墾丁海域,以每平方公尺加入5.5毫莫耳營養鹽的速率進行實驗,結果發現122天後,松藻大量繁殖,完全包覆住珊瑚進而導致死亡。同時,原本和珊瑚和平共存的海葵,受到營養鹽的影響,激發競爭效應,開始利用觸手攻擊珊瑚,珊瑚的處境更顯擔憂。林幸助利用實驗,重現15年來,墾丁珊瑚礁生態系的劣化歷程,結果令人觸目驚心。
除了污水的排入,墾丁珊瑚的浩劫還不止如此,人類過度捕食可以抑制藻類和海葵過多生長的魚類,導致生態失衡,使得藻類和海葵的生長不受控制。
林幸助說,全球珊瑚礁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衰敗最迅速的時刻,而現階段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防止人為營養鹽的過量輸入,並且積極復育珊瑚礁和魚類。
中興大學表示,林幸助教授這項研究已獲國際海洋科學的頂尖期刊「湖泊學與海洋學」(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接受發表。

2009/4/2

全球暖化將令聖保羅淹水問題惡化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4/02 10:00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 1日專電)對每到夏天就經常遭受淹水之苦的聖保羅市民來說,實在很難想像比目前還壞的情況。但根據最新電腦模擬結果指出,全球暖化可能導致未來豪雨成災的問題加劇。
  巴西太空署(Inpe)與英格蘭瑞丁大學(Reading)合作,針對南美洲氣候變遷的影響進行模擬調查,結果指出,2070年至2100年南美大陸氣溫升高的預測,可能讓巴西東南部地區超過10厘米的下雨天數,每年再增加16天。
  巴西太空署氣象研究員馬連哥(Jose Marengo)說,平均一天之內下10厘米的雨水,屬極端氣象事件,若是發生在聖保羅這樣的大都市,十之八九會釀成水災
  過去40年來,因全球暖化令城市淹水問題日益惡化。據估計,聖保羅目前每年超過10厘米的下雨天數,已比歷年平均多出12天。再加上新的預測值,未來東南部每年下暴雨的天數預測可能長達1個月。
  研究小組的預測是假設南美洲大陸氣溫平均升高攝氏2度至3度。雖然只是初步模擬結果,足以讓各層級政府開始研究設立防治淹水的公共基礎架構。
 馬連哥和其他研究員使用英國政府氣象中心研發的南美洲氣候模式進行預測。他們交叉1960年以來在南美大陸觀測到的一系列氣象變化數據,包括很冷和很熱的夜晚天數,連下5天雨和連續幾天滴雨不下的天數等。
 研究小組的計畫是先試驗這組電腦模式能否真實反映所觀測到的氣象條件,然後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對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提出的兩種情況,預測南美洲未來的氣候:第一種情況是氣溫升高攝氏4度,第二種是升高2度至3度。
 總的來說,電腦模式算是通過測驗,但仍呈現少許問題。比方電腦指出,南美洲東南地區在過去40年,連續5天下雨的次數減少,但實際觀測的結果卻相反。
 研究小組現在將使用巴西電腦模式進行相同模擬調查,並交叉經濟數據,以預測每年多下12至30天豪雨,會減少多少工作時數,對經濟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9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