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29

台灣可望揭開灰面鵟鷹遷移路線

台灣4月底可望揭開灰面鵟鷹遷移路線全貌


更新日期:2009/03/29 13:52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9日電)農委會林務局表示,世界遷移鳥類研究對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仍不清楚,與中央研究院及台灣猛禽研究會合作的「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4月底將為世界揭開其遷移路線全貌。
林務局指出,世界遷移鳥類研究對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仍不清楚,數年前由日本率先進行灰面鵟鷹衛星追縱計畫,但因捉到是留滯在日本渡冬的族群,所以無法解開灰面鵟鷹的遷移路線全貌;台灣這次執行的計畫,有可能突破,揭開其神秘的遷疑路線全貌。
林務局說,灰面鵟鷹(Bustastur indicus)每年春、秋兩季過境台灣,通過數量約1萬5000至3萬5000隻,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同時也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林務局並說,灰面鵟鷹的遷移路線僅限亞洲地區東南部,夏季在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東北、朝鮮半島、俄羅斯烏蘇里江以東的南部,以及日本等地繁殖;秋季則向南遷徙至中國大陸華南、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洲、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渡冬,少數在日本石垣島渡冬。
林務局說明,去年灰面鵟鷹總過境數量達4萬3516隻,創下20年來新高;猛禽研究會理事長、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小如率領的研究團隊,去(2008)年10月在墾丁海角放飛3隻背著衛星發報器的灰面鵟鷹,其中一隻海角2號已順利回到台灣中部。
而海角2號是3隻鳥中遷移最短距離,最晚到菲律賓,卻最早北返的;去年10月12日於墾丁海角放飛,10月16日飛離墾丁,今年3月19日清晨飛離菲律賓,3月19日中午抵鵝鸞鼻,3月21日抵台灣中部,3月25日安全飛到浙江,計算飛越巴士海峽平均時速約43.5公里。
林務局預計,海角2號4月底前可返回繁殖地,屆時此計畫將為世界揭開灰面鵟鷹遷移路線全貌。
另最新位置也顯示,海角1號已在菲律賓馬尼拉附近,海角3號在菲律賓岷多洛島,2隻都繼續向北移動中,顯示已準備北返。980329

台灣海峽發現巨大海底沙漠

台灣海峽發現巨大海底沙漠
更新日期:2009/03/29 15:45
(中央社台北29日電)中國大陸科學家經實地考察並結合相關研究發現,台灣海峽海底存在總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蘊含數百兆立方公尺的巨大「海底沙漠」。
北京「京華時報」報導,廈門理工學院環境工程系石謙博士、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君元、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教授蔡愛智為主的研究小組,透過實地考察、觀察,發現位於台灣海峽中南部的台灣淺灘蘊藏豐富的沙資源。
中國「自然資源學報」3月號發表此一研究成果。
石謙表示,這片「海底沙漠」的沈積物由中細沙組成,其中含有數量較多的貝殼碎片、海灘岩以及玄武岩礫等。
石謙說,在水深30公尺以內的淺灘計算,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灘沙一直在巨大暴風浪和合成海流的作用下處於改造和運動狀態,淺灘上幾乎沒有或極少底棲生物,因此可稱為「海底沙漠」。
研究小組根據台灣淺灘的沙坡地貌、沈積物的分佈範圍,初步評估總沙量達數百億立方公尺。980329

2009/3/25

澎湖找尋古沉船計劃

找尋古沈船 臧振華:非常困難 需按部就班

中央廣播電台
更新日期:2009/03/25 19:36 林朝億


文建會4年前委託中研院探勘澎湖海域古沈船,但目前為止仍沒有進一步發現。不過,文建會主委黃碧端25日表示,台灣四面環海,文建會還是會持續支持這一個保存水下文物的工作;而這種探索文化的過程,本身也就是一項成果。
台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始於2005年澎湖馬公港疏浚時,疑似發現沈船文物。隨後文建會也委託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進行調查,並與法國馬賽水下考古中心簽署四年的合作行政協議。只不過勘查迄今,只有找到一些遺棄的古文物,而沒有發現古沈船。
不過,文建會也藉由這幾年找尋水下文物過程,於25日發表三項出版品,分別是「台法合作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及人才培訓成果專輯」、「澎湖馬公商港疑似沉船遺址調查評估報告」,及由法國授權出版的「沉没的寶藏—汶萊古沉船發掘調查實錄」紀錄影片。
雖然這次沒有找到沈船,但是,負責調查的臧振華認為,從歷史文獻來看,台灣的西南以及澎湖海域,應該還有可能找得到沈船。不過,由於台灣才剛開始找尋水下文物,他也說明這個過程的艱辛。臧振華說:『汪洋大海,海底撈針。你要去發現古代人在海底所沈埋的或淹沒的這些東西,需要按部就班的去調查。另外有時候也許偶爾會有漁民的發現。所以一方面是要靠漁民的發現,一方面要靠按部就班的調查,才可以發現。這不像陸上一樣,海洋非常的困難。』
而文建會也展現政府支持找尋水下文物的政策。主委黃碧端說,找不到沈船,她沒有失望,因為所有文化探索的本身就是成果。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立國,文建會也會繼續支持這樣的水下文物保存工作。

2009/3/23

台灣首座深層海水研發基地民國100年完工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9/03/24 10:35


設在台東縣知本地區的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台東支庫,已經正式開工,預定民國100年2月完工,預期在啟用後可成為我國首座深層海水研發基地,帶動海洋生技及高科技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 (張南雄報導)
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台東支庫基地面積6.46公頃,為全新設施,總建設經費新台幣8億5千多萬元。未來的工作重點在利用深層海水進行高經濟價值魚介類的育種、優質種苗與藻類的培育及高機能性水產養殖產品、健康美容生技產品及溫控精緻農業技術等的研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指出,為了保育重要水產生物的遺傳資源,維護遺傳歧異度,以利發展水產高科技產業,強化我國漁業及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依據種原的生物特性、育種目標以及種原庫基地的區域環境與特色進行各分庫規劃,並考量分散風險,遺傳基因備份保存的需要而分別設立澎湖、鹿港、東港及台東支庫。

2009/3/19

機器魚偵測水汙染

機器魚 偵測水污染新利器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3/20 04:09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由英國科學家研發的全球第一批全自動機器魚將首度釋放到大海中,成為對抗水污染的最新利器。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這五條機器魚是由英國埃塞克斯大學華裔教授胡霍勝和他的機器人小組研製,胡霍勝希望明年底之前將這批機器魚放入海中,預定從西班牙北部希洪港出海。如果成功出擊,該團隊希望全球各地的河川、湖泊與海洋都能使用這種機器魚來偵測污染。
華裔學者胡霍勝領軍研發
這種機器魚長五十公分、高十五公分、寬十二公分,大小和鱒魚相似,有特殊傳感控制器和導航能力,可以像真魚般自行游動,在水中穿梭自如,而且不會彼此相撞,未來裝上小型化學偵測器後,便可在水中尋找諸如漏油的港口船隻與海底輸油管等有潛在危險的污染源,並繪製出即時3D港口地圖,標示出化學污染物的種類與位置。
機器魚造價每條約兩萬英鎊(約台幣九十七萬六千元),游動速度約每秒一公尺,電池續航力約八小時。當它們回岸充電時,就可透過Wi-Fi無線網路科技傳輸在海中蒐集到的資料。
這項歷時三年的研究是「淺灘計畫」(Shoal Projet)之一環,由歐盟執委會出資五十萬英鎊贊助、英國獨立工程及風險管理顧問公司「BMT集團」協力配合,目標是利用先進的方法來偵測及減少水污染。



偵測海洋污染新工具 英國研發機器魚將放生
更新日期:2009/03/20 00:50 蔡和穎

(法新社倫敦19日電) 英國科學家今天宣布,一群能偵測水污染的機器魚即將從西班牙海岸送入海中。
機器魚身長約1.5公尺,外型類似鯉魚,魚身裝有污染源偵測器,可偵測海水中的燃油或化學物。
5隻身價2萬英鎊的機器魚將從西班牙北部海港城市希洪(Gijon)市送入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這是國際工程諮商公司BMT Group和英國艾塞克斯大學(Essex University)研究人員一項為期3年的共同計畫一部份。
  艾塞克斯大學教授胡火生(Huosheng Hu)表示:「我們希望能藉機器魚防範毒物污染海洋,因為如果污染源沒有測出,無可置疑地,污染將越來越嚴重。」(譯者:蔡和穎)

2009/3/12

北海岸、澎湖 爭取世界地質公園

2009-03-10 中國時報 【黃如萍/台北報導】

邁向世界級▲台灣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地質景觀,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北部沿岸海蝕地形、澎湖地區的玄武岩地形極具特色,被列為首波提報申請名單。圖為台北縣萬里鄉野柳海岸著名的女王頭奇岩。(本報資料照片/黃子明攝)  
雖然台灣位於兩大板塊的地震帶,卻也賦予世界難得一見的豐富多變海岸地形。國內外專家指出,北海岸野柳女王頭、燭台石等七處,以及澎湖群島的鯨魚洞、蓮花座、柱狀節理的玄武岩等十處獨樹一格的地景,都是國際上少見的多重地形同在一處的奇景,具有不可替代性。交通部已決定,以北海岸及澎湖兩處,申請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進行的地質公園資料庫已初步完成,四月底將召開首屆東亞地質公園國際研討會,正式向國外宣布台灣爭取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決心。  
林俊全去年邀請國外著名的大地學者及世界地質公園委員來台實地勘查,以了解台灣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可能性。經專家評估,確認北海岸及澎湖具有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林俊全指出,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北部海岸擁有火山和板塊擠壓傾斜的峽灣,加上台灣處於副熱帶季風帶,北部海岸冬、春兩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在侵蝕、風化及搬運等作用下,形成如蘑菇般的蕈狀石、豆腐似的豆腐岩,蜂巢式的蜂窩岩等各種渾然天成的奇怪岩石。野柳的燭台石、女王頭的蕈狀石、拱狀石及海蝕地形等特殊小地形景觀,更是世界少見的多種特殊地形集於一地;鼻頭角也有海階、海崖及海蝕平台等三種地形景觀,相當罕見;石門為全台灣最大的海拱;龜山等是台灣地區可以確定的活火山。  
林俊全說,北海岸有七處地質景點,具備申請世界地質公園的稀有性、不可替代性、獨特性及重要性。  另外,由玄武岩構成的澎湖群島有十個地質景點具備世界地質公園所需的稀有性、獨特性或不可替代性,被視為台灣爭取世界地質公園最具希望的景點。林俊全指出,國際上許多地區有玄武岩地形,但一大片多樣且獨特的玄武岩地形、且容易觀賞則並不多見,加上特有的海洋生態與文化,澎湖玄武岩地形非常特殊與稀有。桶盤嶼的蓮花座和粗大特殊的柱狀玄武岩、員貝嶼的北海岸玄武岩柱狀節理地景更是獨樹一格、小門嶼的鯨魚洞是澎湖最獨特的海岸地形之一、望安島有澎湖群島座早期的玄武岩、東吉嶼旁邊的鋤頭嶼和海崖地形雄偉獨特等,使澎湖有最深的海蝕洞景觀。觀光局長賴瑟珍表示,因政治因素及歷史地理先天條件,目前台灣沒有任一景點或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讓台灣在觀光與旅遊競爭力上的世界排名受限,推動世界地質公園認證,可向世界證明台灣的觀光實力。

2009/3/11

【論壇】變形島嶼 貪婪消蝕走味…

澎湖縣政府消費券大摸彩特別獎無人島「險礁嶼」島主日前揭曉,但卻傳出幸運男童和家屬無福消受。澎湖以島嶼贏得全國目光,堪稱最具創意。但每次看到險礁日漸消蝕的照片,心裡就是一陣痛。險礁位於白沙鄉北方,「吉貝沙尾」之南,原本形貌圓滿,是一座由白砂、貝殼和珊瑚碎屑構成的白色砂島,漂浮海面若隱若現,猶如仙境。島上藍頂小木屋「八釐米蔚藍」因拍攝偶像劇「原味的夏天」而聲名大噪。但自從風景區建一座碼頭後,整個島逐漸變形,北岸嚴重侵蝕,剩南半三角沙灘。事實上,到達險礁大多數的船艇和遊客至今還是喜歡往常的搶灘方式,由船上一躍到夏天海水清涼、軟綿綿的沙灘登岸,碼頭使用率不高。即便有碼頭需求,也應仿澳洲大堡礁「綠島」採棧橋的設計,在水陸之際挑空,讓沿岸漂沙自由運動,避免產生突堤效應,以維繫漂沙的平衡和海岸形貌。我們不解,當年險礁為什麼要建碼頭?難道沒有改善之設計,甚至認錯拆除的可能嗎?類似的「變形」案例比比皆是。雲嘉外海的外傘頂洲日據時代曾建燈塔,民國五十年代島上還住有千人,自成聚落,捕魚養蚵,猶如世外桃源。但數十餘年來沿岸大型連綿的人工結構物影響,使其面積大幅縮減,沙量銳減,同時每年以六、七十公尺的速度,向西南漂移,由雲林流浪到嘉義。如果有一天沙洲屏障頓失,加上全球暖化、海面上升的威脅,恐使東石、鰲股、布袋等低窪地區暴潮水患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最近調查顯示,外傘頂洲是極危物種「台灣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地之一,但居然還是已經­核發礦權或可供申請開採砂石的「礦區」。面對生態、環境和防災有諸多重要性的沙洲,以及寸寸消逝的國土,相關當局有否有效保護對策?開發與保育之間能否激發全新­的思維?台南七股海岸也見證了人工結構物對於沙岸平衡致命的衝擊。將軍漁港擴建的防波堤猶如龐然大物,加上青山漁港與下游連綿的突堤及消波塊,阻斷漂沙南下,使馬沙溝景色不再,防風林崩垮,沙丘幾近消失。縣府被迫以沙包緊急搶救,但效果可能有限;清理潟湖淤沙回填又可能擾動生態,不無顧慮。令人不禁要問:我們還需要不斷擴建漁港嗎?當年突兀、誇張的設計,有無改善餘地?台灣的島洲灘礁不斷變形消蝕,也反映了時空背景下人們思維的變遷。對於使用效率不高、產生負面效果的人工設施,可否減量、縮短,甚至拆除?式微漁港不一定只千篇一律地轉型為觀光遊憩,能否改作人工潟湖來復育珊瑚礁、海草床、魚苗和海洋生物?或透過社區營造,改作為學童浮潛游泳場所或社區經營的生態解說中心?還是視為國家共同資資產,由漁政轉隸其他機關,考慮發展其他較佳用途?島嶼被國際上視為人類重要的共同資產,攸關國家主權和諸多權益,但也面臨侵蝕與海面上升的嚴峻挑戰。島嶼變「形」,人則要變「心」,以一改過去的貪婪、無知或怠惰。從永續的角度,將來人與海應有何種對待關係,島嶼應該有何積極的保護政策,甚或形塑一種海洋與島嶼的新論述與新倫理,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審慎負責地研議「島嶼保育」和「海岸再造」緊迫的新挑戰。※本文原載於2009年3月4日聯合報。

3浬海域禁機動船 蘭嶼人不服飛魚季登場

漁業署公告一視同仁 東縣議員江多利:繼續爭取 鄉民:海洋民族不會破壞海洋生態
【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
台東縣離島蘭嶼「飛魚季」在各村陸續展開,台東縣政府公告,即日起至7月31日止,10噸以上漁船禁止在6浬內海域捕飛魚,防止宜蘭、屏東等地漁船大量捕飛魚而影響蘭嶼飛魚文化及漁民生計。但漁業署也禁止蘭嶼機動船筏在3浬內作業,令蘭嶼漁民深感失望。
前幾年有恆春籍漁船常到蘭嶼周邊海域捕飛魚,因恆春漁船工具先進,漁獲量大,影響蘭嶼人划拼板舟捕魚作業,雙方甚至爆發海上衝突。台東縣府協調多次,也數次更改法令公告。
去年起,台東縣農業處漁業科公告每年2月1日至7月31日,除無動力漁船筏外,其他船筏禁止於蘭嶼沿岸3浬海域內捕魚。另外,10噸以上漁船禁止於6浬內捕飛魚,10噸以下漁船捕飛魚時不得使用水上摩托車等高速水上載具驅趕飛魚。
台東縣議員江多利曾建議漁業法應尊重民意及原住民傳統文化,尤其蘭嶼人對捕捉飛魚深具保育觀念,絕不會像外來漁船般趕盡殺絕,要求縣府向漁業署增補「蘭嶼沿岸3浬內海域禁機動漁船筏,但不包括蘭嶼機動漁船筏」規定。但漁業署認為漁業法令應對漁民一視同仁,「此例不可開」,否則在管理上會有問題。
江多利昨天說:「我們不會放棄,還是會繼續爭取。」他說,政府鼓勵文化再造,卻不支持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蘭嶼人只好自力救濟。
蘭嶼人謝福金說,蘭嶼周邊海域是雅美族人傳統漁獵海域,現在族人受限法令,「讓人很不服氣」。施姓鄉民說:「蘭嶼人不該受限3浬內什麼船可以用或不可以用,我們是海洋民族,最了解海洋也最愛海洋,絕對不會破壞海洋生態,破壞的反而是那些立法官員和外來漁船!」甚至有年輕鄉民表示,「我們不管法令規定,會自己做自己的!」
【2009-03-10/聯合報/C2版/屏東台東綜合新聞】

飛魚季不能下海打魚 老祖宗規範保育生態

摘錄自2009年3月10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蘭嶼「飛魚季」期間,當地人深海漁獵活動必須停止,祖先流傳下海打魚會招來惡運,從現代眼光來看,是保育深海生態,提供海洋底棲魚、珊瑚礁魚類周期性的休息。
依傳統習俗,蘭嶼飛魚季期間,男性族人不能再拿魚槍、魚網到海底漁獵,只能划拼板舟、搭船出海捕鬼頭刀、飛魚等洄游性魚類,船上也不能放鉛塊等物品釣深海魚。蘭嶼耆老謝紅顏說,這是祖先流傳後代的規定,至今年輕一輩的子孫也不敢破壞,否則會引來惡運降臨。
不過,從現代海洋保育眼光來看,蘭嶼人在飛魚季之外,有長達8個月時間能下海捕魚或出船潛水捕魚,許多珊瑚礁魚類、貝類成為重要漁獲指標,蘭嶼祖先的規範,正好給這些海底生物一個喘息的時間。蘭嶼人謝福金說:「也許祖先的規定有這個意涵,只是以惡運來恐嚇年輕人。」

禁漁5年 富山海域活跳跳復育率200% 原本死氣沉沉 如今魚蝦成群

【記者李蕙君、宋耀光/連線報導】

保育與傳統文化的拉扯,孰重孰輕,難道無法取得平衡點?
「哇!好多漂亮的魚!」、「那是被國際列為保育貝類的硨磲貝耶!」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海域由當地人向縣政府爭取列為禁漁區近5年,原本死氣沉沉的海底,如今魚蝦成群,繞著美麗的珊瑚群聚,讓入海探索的遊客及潛水人驚喜萬分。
富山海域生態十餘年前遭破壞殆盡,台東杉原生態公園管理委員會委員陳志和說,當時東海岸杉原與富山礁岩區海域常有不法人士毒魚、電魚,甚至鑿取珊瑚,生態面臨浩劫,漢人發起禁漁,卻引起當地阿美族居民不滿,認為海域自古以來就是阿美族的漁獵場所,族人有權使用,阿美族人認為傳統領域被侵犯群起抗議;多次開協調會卻不歡而散。
漢人、原住民雙方協調多年,達成協定,只要逢阿美族祭典,禁漁區可開放3天,但族人不得以非法方式捕魚。陳志和說,民國94年縣府公告富山海域為禁漁區,海域內的魚量至今復育率高達200%,「美麗的珊瑚礁魚都回來了」,阿美族人在祭典漁獵時發現,漁獲量增加,「看見海洋生機時,文化衝突已在無形中化解」陳志和感慨「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富山已發展出海洋生態導覽產業,成為海洋保育示範區,也是全國少見民間自發保育海域有成的地區。如今臨近的富岡社區也在爭取劃設「伽路蘭禁漁區」,居民與原住民發生對立的情形重演,雙方仍在協調中。
在台東,漁業文化保存也發生與海洋保育對立的情形。去年綠島原有8名漁民向縣府申請在石朗保護區捕小丁香魚作為釣鰹魚的釣餌,縣府認為,這8名漁民是全台僅存以鰹竿釣法捕鰹魚的漁民,平均年齡已68歲,最老者83歲,考量老漁民生計,且鰹竿釣即將失傳,同意試辦開放捕丁香一年,卻引來環保人士反對。
環保人士指丁香網目細小,所有魚類將被捕殺殆盡,以丁香魚為食的魚類也恐滅絕,縣府與漁民及環保人士研議後,收回成命,再次禁止在石朗保護區捕魚。
「在文化與海洋資源間作抉擇,是頗為無奈的事」,保育人士說,文化可隨環境改變,但生態遭浩劫就難再復原。「沒有好的居住地人類將滅亡,文化也無法依存」,這是許多人堅持生態保育的主因。
【2009-03-11/聯合報/C1版/屏東台東.教育】

基隆和平島保育觀光兩難 未列入保留區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3/12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和平島公園有特殊地質景觀,市府一度考慮列為自然地景保留區保護,不過,一旦登錄自然地景保留區將受到嚴格限制,一般民眾和觀光客無法進入,不見得有利才作罷。
據指出,前陣子和平島污水處理場施工,工人將消波塊堆置在和平島公園著名的豆腐岩上,令地方文史工作者扼腕,市府也一度考慮要列入自然地景,加以保護。
不過一旦列入自然地點,限制相當嚴格,除了學術研究或經申請核准,一般人和觀光客都沒法靠近,雖然地質景觀可以維護的好一點,卻無法達到觀光與教育意義。
除了和平島公園,基隆河暖江橋段也有數量相當多的壺穴。
基隆社區大學曾經要求登錄為自然地景,經水利署協調,也是擔心一旦登錄為自然地景,民眾或學生無法親近觀察教學,市府答應在暖江橋改建時,設計景觀步道與景觀台等設施,方便民眾觀察壺穴,兼具休閒與保育功能。

2009/3/10

海洋溫度 兩萬年升3度

更新日期:2009/03/10 17:35

地球暖化造成海洋溫度上升,但是上升幅度有多少?海洋大學教授陳明德和國際研究團隊,針對兩萬年前全球冰期海洋古溫度變化與現代氣候的比較研究,現在海洋溫度比當時高出1到3度,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比當時高出60ppm,未來將可根據這樣公式,準確預估地表溫度增加的程度。(陳映竹報導)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曾經提出警告,全球溫度如果超過攝氏2度,到了2050年,至少有20億人缺水,30%的世界物種滅絕。如果依照現在的廢氣排放水平,全球溫度在2100年上升6度。
為釐清二氧化碳在全球暖化扮演的角色,海洋大學教授陳明德與國際「多重指標方法重建冰期表層海洋(MARGO)」研究團隊,自2002年起針對全球冰期海洋古溫度變化與現代氣候的比較研究。
研究團隊發現,現在海洋溫度比當時高出1到3度,而現在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較當時高出60ppm左右。「這個關係可以繼續推演,外差到未來如果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海洋溫度上升的幅度。」
這項項研究已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陳明德表示,未來還將繼續針對西太平洋的古海洋進行研究。

2009/3/9

聯合國報告:捕魚業應為氣候變遷做更大努力







更新日期:2009/03/03 00:05 F07賴秀如

(法新社羅馬2日電) 聯合國今天公布研究報告指出,捕魚產業應設法解決存在已久過度撈捕問題,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做出更大的努力。

 「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概況」 (The State of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tlure)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漁業應更進一步落實負責任的撈補規範;並且呼籲採行新策略,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全球氣候變遷已改變鹹水魚和淡水魚類的分布態勢。棲息較暖洋帶的魚類被迫朝向極地遷徒,造成棲所規模和產能的改變。」

 報告並且指出,「氣候變遷也影響生物成長的季節性,改變海洋和淡水食物網,為魚類資源帶來不可預期的後果。」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柯克蘭(Kevern Cochrane)說,現在必須盡快採取行動,協助漁撈業強化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

 這項出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指出,問題關鍵仍在於過度捕撈,並且警告那些大量依賴捕魚業的國家,如果漁源日益枯竭,問題會很嚴重。

 報告指出,全球拖網漁業規模日趨龐大,及撈捕科技愈來愈發達,才使得過度捕撈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FAO所掌握的全球商業漁獲存量,已有19%受到各種程度的影響。

 FAO說,過度撈捕最嚴重的地區是東北大西洋,西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

 FAO同時批評捕魚業未能盡力規範拖曳網捕魚業者和捕鯊業者,也未盡力處理非法捕撈。FAO說,過去業者在這些方面的進展「非常有限」。(譯者:賴秀如)

2009/3/8

台北港開港

更新日期:2009/03/09
中時電子報 黃如萍/台北報導

國內第一個採用BOT興建的國際商港─台北貨櫃儲運中心九日將舉辦啟用典禮,未來大台北區進出口貨物從台北港運送,少了高雄台北間陸路運送,貨物進出口可縮短一至兩天,一年省下的貨櫃運輸支出高達六、七十億元。
占有地理優勢的台北港,來勢洶洶,鄰近的基隆港首受衝擊,連南部的高雄港也備受威脅,因金融海嘯、大陸及亞洲各商港的威脅,國內各商港的營運量排名已節節下滑,台北港再來瓜分貨源,國內各商港已經「挫咧等」。
交通部表示,台北港將定位為遠洋航線及兩岸直航港口,其他四個國際商港也將積極轉型,擴增營業範圍,擴大台灣海運市場,例如基隆港就積極爭取郵輪海運客運旅次。台北港貨櫃儲運中心今日將連同港區聯外道路台六十四線八里新店線五股段、台六十一線西濱林口段一併辦理通車典禮,展現台北港完善的海陸運輸網路。
台北港由長榮(持股50%)、萬海(持股40%)及陽明海運(持股10%)等三家業者投資兩百零三億一千五百萬元,採BOT方式興建七座碼頭,初期完成兩座,長榮及萬海航運日前已先後試航。20090309_2569737_0.jpgleft -->